东洲渔村
生活在汕尾地区的东洲人,一直是一群比较特殊的群落.自当代百年以来,东洲是没多少古迹可看的,海一直是东洲人不变的主题,他们在有规律的生活秩序和内心规范,形成了一整套心理文化方式.01
自我爷辈以来,为海而帆的渔船,历来是东洲海上苦途长旅的象征,更兼东洲渔村山岭丛集,十分闭塞,却有天然的海湾悄然穿入。
每天深夜,总能听到轰轰轰的声音从海面上传来,这是成群的渔船准备出外捕鱼了,岸边屋舍,成群的船帮。山民们夜夜听到这个声音,习以为常,渔民的生活并不好过,也许是憨拙的头脑中突然卷起了幻想的波澜,这轰轰轰的声音产生了莫大的诱惑。不知是哪一天,他们会幻想吃过一顿稍稍丰盛的晚餐,与妻儿们一起坐在闪烁的油灯下等候。
当轰轰轰的声音终于响起时,年幼的儿子们早已歪歪扭扭地睡熟,山民粗糙糙地挨个儿摸了一下他们的头,随即用拳头擦了擦眼角,快步走出屋外。蓬头散发的妻子提着精粮跟在后面,没有一句话。他们便开始一天的生活!
02
东洲的渔村虽小,但庙宇极多,粗粗数去,达十间以上,妈祖庙一直是潮汕人的保护神。渔农生涯全在海上,生死由天,故此对神明膜拜有加,是一种耕海人的特别文化使然;因此海神便成了潮人心灵最终的归属。
相传妈祖的真名为林默娘,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过五个女儿,十分盼望再生一个儿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可是这一胎又是一个女婴,父母大失所望。就在这个女婴将要出生前的那个傍晚,邻里乡亲看见化为流星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了。所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必非等闲之女,也就特别疼爱。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林默娘。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与世长辞之日。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传说,他们看见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又恍惚听见空中有一阵阵悦耳的音乐……
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历代对妈祖的赐封根据史料,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
(图/源自网络)
03
真正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传说,出现早熟的文明也就顺理成章了。它没有沉没,而是以它的独有的张力,几百年以来成为东洲人对待海上命运的精神意识。也许再高的文明在自然暴力面前,也往往不堪一击。但它总有余绪,飘忽绵延,若断若连。今天的世界,就是凭着几丝余绪发展起来的。
大海深不可寻,但文明更是直挂云帐沧海的大船!
我仿佛记得曾坐快艇直穿海洋,击起的浪花,如远征的军队,这里没有岸、没有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农夫和村妇、晒着的衣裳、蓑笠,没有倒影,只有伴随在海上的野蛮生长,夹带了咸咸的日光,诸影诸物,稍纵即逝,时而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本文来源:陈十三观世界,作者:陈十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