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3-4-19 17:53:28

螺河海口“打”钉螺


钉螺生长在近海的泥沙滩上,头大尾尖如铁钉,长约4厘米以下,肉可食,其壳可烧灰,是沿海地区建房壳灰的来源之一。

我村——海丰大湖高螺村,靠近红海湾的海边,离海口约30华里。上世纪以前,成年人到渡头村(大湖镇湖仔村委渡头村)边的螺河海口沙滩“打”钉螺,作为生活来源之一,“打”即是打捞。

打钉螺须择定时间,最佳时间点选在仲夏以后至冬至前,天气温暖的每月初一、十五日前后几天潮水大退潮期。海边的潮水大退潮约二米以上,沙滩的钉螺露出滩面便于打捞。初一、十五日前后几天退潮期,退潮时间长,约有四个小时可以作业,是最理想的钉螺打捞期。

打钉螺的工具主要是二桨小渔船和打钉螺插。二桨小渔船是杉木造的,约五米长的三肚小船,中间有约三米长的竹篷,是夜间休息仓,船头放网收网放鱼在,船尾撑舵生活煮食仓,此船可一人撑二架,也可二人摇桨。

摇浆是重体力技术活,人双足站稳在船走马板上,利用是尖和足底的前后变动使身体前倾和后扬用力摇桨。船在前进中摇摆,如果人控制不好,或足站不稳将被桨打下水中。


人在摇桨时,没有功夫去观赏溪中的跳鱼如何飞翔;鱼鸥如何高冲入水叼鱼,更不会观赏两岸木麻黄扬花风光和看打鱼人赤身在水中作业,唯一功夫就是用力摇桨使船如箭一样飞快前进!

钉螺插是由竹子做成,形状象插箕一样,口平,有一木横口沿,把插箕口夹入横木中间并以铁线缚牢,两边以两条竹子以铁线固定横木和插箕边沿,竹子至插箕尾交叉固定,竹子交叉约八十厘米处固定一约七十厘米手把横扛。整件钉螺插长约两米多。要求钉螺插轻而漏水快,口与沙滩面接触好。现在农家已没有此工具了,但汕尾市东涌民俗博物馆还陈列此工具。

打钉螺是重体力劳动活,一动手就汗流夹背,为了减少湿透衣服对身体的影响,必须只穿短衣裤或裤头,目的有如湘西的纤夫拉纤时光着身子,头戴竹笠遮阳,脚踩在海水浅泥中,双手伸直撑稳打钉螺插;腰、脚、手全身都要同时出力,步伐不能慢,每前进一步都要顶着阻力,将在沙滩泥中的钉螺冲进插里;再用力将插里的钉螺倒进船里。赤足踩泥,足底被壳划破流血是常事,任由伤口自愈,根本没有怕有破伤风那种观念,为了打捞更多钉螺,照常作业!

在海边泥滩作业,头顶是旭日当空的白天,全身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到收工时,身上有晒干的一层层盐粉,脱了皮的肌肤在烈日和盐粉的刺激下辣辣的疼。身上死皮肤一块块,动动手就可将其剥下来。
上世纪,我们村以地瓜为主,大米副之。长期备饭到田间或作业区吃冷饭、快饭的原因,又加上伙食少有肉,胃酸多常反胃,患胃病的人多,在现场,一边作业一边吐酸水。经常吐酸水了,各地供销社都可以买一瓶氢氧化铝凝胶治胃病。当时的人没有现在娇软。
当时,到螺河海口打钉螺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早上,带去中午饭,到螺河海口作业点干活,午饭后,划船回家,将钉螺过秤。另一种是备柴米油盐到作业点,潮水退潮打螺,潮水回潮上船休息煮食,夜宿海边沙滩,等钉螺满船才载回家。二种形式各有优点。

我十八、九岁时,也与同学去海边打几次钉螺。我们的船是生产队八九米长的大船,选择在海边过夜,打满一船钉螺才回家的方式。


晚饭后,海边没有地方可去,其实,我们在沙滩中走了一天,脚酸腿软,全身骨架似快要松散,在种满木麻黄树边的沙滩上,铺上草席,躺下去,沐浴着阴凉的月光。


夜,静静的,没有歌声,没有影视,没有欢笑,只有海风吹着海潮“沙沙”响;当时没有博大的胸怀,只盼天不下雨,只希望明天打更多的钉螺早点回家换工钱,经过一天的强度劳动,我们很快进入梦思……

打钉螺比割水稻更劳累,现在想起浑身还不自在!





来源:善美东岸,图文:钟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螺河海口“打”钉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