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进对文白异读的认知,减少方言写法的建议
什么叫做文白异读?它既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正因为我们把它太理论化了,就神秘化了,因此,变得本来该懂怎么写的字也不懂了,于是挖空心思,翻遍字典,搞出许多同音字或人们不认识的怪字来,你这样写,他那样写,互不服输,各行其是,五花八门,一片混乱。面对这个局面我着急啊。什么是文白异读呢?就是许多汉字,在我们方言中有两种读法,一个是读书音,称文读;一个是口语音,称白读。例如“树木”读书时读shu6mok8,而说话叫ciu7mak8。这样,树和木就各有文白两个音。
树:文shu6 白ciu7木:文mok8 白mak8
但是,有的口语音(语素),我们不认为它是表示该意义的字的白读,我们就会去寻求另一种写法的字来表示它。例如ka1(脚),我们许多人曾写作“骹”,后来大家觉得ka1就是“脚”的白读,这样“ka1手”就不再写“骹手”,而写作“脚手”了。如果坚持写“骹”将很麻烦,“土脚”、“山脚”、“窗脚”等怎么办?如都代之以“骹”,人们就更看不懂了!所以,我认为取消“骹”,是一种进步,一种解放。
因为,这样和普通话的写法一致了,大大减少了认知的负担啊!因此,我们要扩大文白异读的认知范围,把我们熟识的汉字从一些古怪的方言写法中解放出来,不要做作茧自缚的事!下面我提出一批字,请大家逐个讨论、审查,看能否作文白关系处理,如可以,就可以将相应的方言写法加以淘汰。应该还有,现在只想到这些。其实,这也是习惯的问题,如明白了“给”的白读是ko1,在方言作品中,看到它就会读ko1,这和把“脚”读为ka1是同样的道理。
我说他们是文白关系无非因为意义相当,语音有一定的联系。比如bak4的意义和“识”大致相当,语音上声调一致,韵母相近。有朋友从声母缺乏转化关系来反驳,我也没法回应。我只是认为这样来处理在实践上方便一些。像这一类看作训读吧,也可以。但毕竟与无语音联系的训读(比如用“涎”表示口水nua6)不同。可算是准文白关系吧。
具体处理上有些复杂,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表示瘦的sang2,有专家找到“㾪”字表示。虽然sang2应该就是“瘦”的白读,用“瘦”即可。但考虑到表示“肉瘦”的sep4字也要用“瘦”,从把两者加以区别着眼,“㾪”还是可以保留的。
以上想法偏于从实用出发,有些大胆,请大家批评指正。
来源:善美东岸,图文:杨必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