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意见建议
搜索
查看: 1109|回复: 0

道山无恙 宝塔沧桑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6:48
  •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4806
    发表于 2020-6-2 17: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我年少的时候,听村老人讲“县官白太爷破海丰牛地”的故事:海丰属于牛地,它的“牛鼻子”是县城南郊10里处的谢道山。

    清康熙帝时,海丰县官白太爷在山上建一座塔作“牛桩缚牛”。 老人告诉我,谢道山上的塔不是宝塔,是“牛桩塔”,破坏了海丰牛地的风水。充满着神秘色彩的故事引发了我的奇思妙想:谢道山定是一座形状似牛鼻子的山峰,山塔应像村头老榕树底下缚牛的牛桩一样,也生出了一份油然向往的情结,总希望有一天能登上谢道山,目睹塔的真面孔。

    道山无恙 宝塔沧桑,海丰人社区 HFren.cc

    到了上初中时,读了贺敬之《回延安》的“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诗句,我对谢道山上塔作“牛桩”的想法了产生怀疑,延安的塔为什么美丽那么令人梦里萦怀,而谢道山上的塔为什么不是宝塔呢?

    直到汕尾建市后,我来到汕尾市工作,每次坐车经往汕尾至海丰都能远远望见高高耸立在谢道山上的塔,才知道塔并不是年少时所想的牛桩形状,是一座和别处一样高大美丽的塔。只是,我一直遗憾的是来汕尾20多年来,都没有机缘去登谢道山,亲手拥抱山上的塔。
    道山无恙 宝塔沧桑,海丰人社区 HFren.cc

    4月12日一个雨后天晴的上午,我和朋友到梅陇镇马福兰村丘东平故居及联安镇白町村陈炯明故居参观后,驱车穿过联安围湿地,转入海汕公路拐入道山村村道行驶18分钟后。
    在上午10时50分,我们的车辆便在道山叶村池塘前一个广场上停了下来,谢道山和塔便巍峨站立于我们的眼前,一条隐约曲折的小路抵达山顶。于是,大家在从村旁的一条羊肠小道开始向谢道山攀登。谢道山不是很高,海拔只有65.9米,但因前几天连续不断下了几场大雨,路面坎坷不平,堆满树叶、枯草和雨水,又加上路道两旁徒峭,野草、荆棘丛生。一路上,同行中年龄较大些的不时发出“小心,安全”的声音,年轻的却吟诵着“我们队伍向前进”口号和毛主席的诗句“无限风光在险峰。

    上山沿途的草木茂盛,景色鲜美,令人鼓舞和喜爱,大家纷纷拿出相机、手机拍个不停,说是要把好风光带回家。大约过了15分钟,我们便来到山顶上,空气渗透着绿色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观看那令人心驰神往的道山塔,只剩下三层残塔,且残破不堪,顶部生长着几株小树,但仍可窥豹一斑见它昔日雍容大度,气宇不凡的壮观。当大家急不待走向塔时,我却有“近乡情更怯” 的感慨。我走到一片芳草萋萋的空旷场地上,极目远眺,春和景明,景象锦绣,海丰县城全景风光尽收眼底,东关联安湿地4千多公顷湿地生态美景如画卷在眼底下徐徐铺开,水村山郭,池塘星罗棋布,河道交错,沃野千里,翠色苍苍,丽江舟楫,水鸟飞翔,生机迭现。近看山腰,悬崖峭壁,春色入怀,山花灿烂,小鸟欢声,百草萌芽……甚至觉得脚下的每一寸地都浮动起来,涨满着春天浓浓的韵味和旋律。
    道山无恙 宝塔沧桑,海丰人社区 HFren.cc

    “碧空如何,遣情情更多?”当我移走靠近山塔,张开双手拥抱它那粗糙的土墙时,触摸到的是时光流逝的沧桑。

    经海丰文友介绍:该塔叫“谢道山塔”,也称“文笔塔”或“水口塔”,有320年的历史。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的空心塔,混合灰沙和花岗石混合建筑。塔高25米,第一层底座直径10米,塔内直径3.2米,向上端逐层收缩,每层有木梯,可旋登而上塔顶。后木板被侵华日军折毁。塔顶部安有一铁葫芦和一把铁剑,后为雷电击毁。1997年8月25日,该塔遭暴风雨侵袭崩塌,现仅存残塔三层。当时,海丰县有重修该塔的计划,但可惜由于工程浩大而搁置。至于白太爷造塔破海丰传说纯粹谬传。

    据清乾隆版《海丰县志》记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知县姚德基和本邑绅黄道珪举人等议开凿南门湖,建谢道山塔。二事前朝(明崇祯三年)庚午年(1630年),知县周一敬创始,至己巳年(1690年),建成南湖和谢道山塔。白太爷是清康熙三十四年至三十九年(1695年—1700年)任海丰知县的,是一位政绩有为、深受海丰百姓爱戴的父母官。据于史料,可知凿湖和建塔都与白太爷无关。但时至今天,年少时听到“县官白太爷破海丰牛地”的故事虽歪曲事实,但仍在民间中广泛流传,许多人仍对此深信不疑。

    至于谢道山塔是否破坏海丰风水?有一海丰朋友告诉我,这也是无稽之谈。谢道山塔建成后,清代海丰考上贡生有400多名、举人有200多名。近现代,海丰名人辈出更不胜枚举,出现民俗文化之父钟敬文和音乐大师马思聪等文化名人。
    道山无恙 宝塔沧桑,海丰人社区 HFren.cc

    听完了朋友介绍,大家来到塔门,门口已不能行进去了,倒塌的灰泥土和石柱把塔门堆积得剩下一个倾斜的小口,又杂草丛生,只够一个人爬进入。

    我看着随时随地都可能滑塌的塔墙,心里掠过一丝害怕,但塔内文友们的欢声笑语感染、刺激着我的探险寻胜的勇气和好奇心。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后,我顺利进入塔内,了望塔内环境,有一种危塔随时倒塌的感觉。塔的一层已被石板和灰沙土填平,朋友说大家站的位置是塔的二层。

    一束明媚的阳光从塔顶射进塔内,特别暖和明朗。抬头望时,觉得天空高远狭小,不禁有“井底之蛙可观天”之叹。爬上塔窗口观看,风光与在山顶所见略有所不同,感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意境观。站得高,看得远,这话一点不虚。

    原来被遮掩的风光能清晰显现,不再羞羞答答,比如丽江,在鹿境一带蜿蜒穿行,如一条素练飘入黄江,两岸百草丰茂,林木葱郁,幽静秀丽的景色美不胜收。而塔内洋溢是热闹喜庆的气氛,大家合照自拍不停,兴趣盎然,直到听到外面唤“要下去了。”才从塔里逐一地爬了出来,征尘沾衣裳。

    道山无恙 宝塔沧桑,海丰人社区 HFren.cc

    好景是看不够的,也是带不走的,但它可装进人的记忆,不时能带给人一份美丽的心情。

    确实,正午阳光正好时分,我们依依不舍地向道山塔告别。但我和朋友在下山途中,走错路径,没有从原路下去,却歪打正着,走了一条捷径,虽然山道树木丛生,但比较平坦,不够10分钟就抵到山下道山叶村后巷道。

    回头了望谢道山,还有文友正在下山途中行走。绿林碧草摇曳着太阳斑斓光泽,道山塔更像一位故友,那塔上的绿林在春风里摇晃着似乎在频频地向我们招手告别,风姿绰约。

    在这春日里,在谢道山流淌着暖融融的春意,在我心中植下了一个暖呼呼的名字:文笔塔。它那淡定、淳朴、沧桑、厚重的历史蕴涵,足以甜润我年少时的记忆,收获一温润、舒畅的心情。






    本文来源:看东岸,图文:陈辚

    海丰人社区 - 凝聚海丰人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扫一扫关注海丰人社区公众号


    郑重声明:海丰人社区所有帖子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与立场,如有违法违规事宜请联系本站处理。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如是商业用途还请联系原作者。
    本站系公益性质的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感谢理解与支持。

    小黑屋|Archiver|海丰人社区 HFren.cc |意见建议|网站地图

    Powered by HFREN.CC  © 200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