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戏,又名正音戏,唱腔道白,均用官话,明初传入海(陆)丰,距今少说也有五、六百年历史了。主要声腔有大板曲和昆腔。剧目分为武戏(提纲戏)与文戏(曲戏)两大类。唱做俱佳,以做见长。白字戏,又称“白字仔”和“南下白字”,俗叫“啊咿嗳”,属闽南语系剧种之一。
明代(或更早时期)流入海(陆)丰,与当地民间艺术、语言结合,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唱做并重。白字戏班皆带科班,为童伶制,演员成年发育变声之后,多上正字戏(叫“大班”)另行拜师学艺。因此,正字戏演员,大多数来自白字戏班;而其中成就不大的,则又回到白字戏班演武戏。
海陆丰的戏剧,一年四季,主要是围绕着城乡的祭祀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又崇尚在热闹的广场演出。尤其夜场首出(叫“起鼓”)连二出(叫“团圆”)更喜欢大鼓、大锣、大钹和大唢呐伴奏的武戏和半文半武戏。白字戏原无此,后来为了迎合观众的爱好与适应广场的演出,也就容纳了一些从正字戏(“大班”)来的“下手脚”(二、三等演员),凑在第一、二出(上半夜)做武戏和半文半武戏(即讲官活)演正字),至第三、四出(下半夜)才转做文戏(即说方言,唱白字)。
由是形成了正字戏与白字戏的合班式——群众称之为“半夜反”。这类戏班,主体为白字,故归属白字戏的范畴,都挂“白字戏”牌子。日本东京大学从事东洋文化研究的副教授田仲一成先生在《中国祭祀演剧研究》一书中说:“白字戏的地位比正字戏、西秦戏低,过去,一般是在正字戏、西秦戏上演到半夜之后,才轮到它演出,有‘吊场’的味道。”(见《戏剧艺术资料》第11期291页)这显然是田仲一成先生由于对“半夜反”缺乏更多了解而产生的误解。
白字戏班,阵容不大,且多是童伶,戏金也就较便宜,因此适应了一般乡社的经济能力和需求,常应聘在农村草台演出。近几年来,农村普遍又兴起这类合班式的剧团,虽然都挂名“业余”,其实大都是职业或半职业的营业性团体。
本文来源:白字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