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尾,有一种被称之为“米”的美食。它同样源自于泥土,但却不在陆地上,而且比其他海鲜平价很多。这种“米”就是学名叫“寻氏短齿蛤”的贝壳,脱壳后俗称薄壳米。
海产品的收割来之不易,薄壳米也不例外,为了保证中午前进入市场,通常凌晨3点就开始捕捞,11点前结束劳作。想想半夜在漆黑的大海里,四周一片安静,只有噗通噗通的跳海声和短暂的吆喝声是何等的震撼。
渔民们7个多小时要在三四米深的海底来回一百多趟,但由于从来不带任何护具,有的甚至裸身下海,所以几乎所有长期捞薄壳的渔民都患有中耳炎和关节炎,加上薄壳带泥,捞上来后要即时用腿对搓清洗,渔民腿上伤痕累累。但捞了一辈子,不少渔民哪怕儿孙反对也停不下来,五六十岁了依然每年下海,在和同伴们的说笑中度过一夏,也许,熟悉的生活哪怕危险还是觉得安心吧。
把薄壳脱壳成米延用的是流传百年的传统加工方式,用竹制曲尺形的工具——“薄壳绞”,通过搅拌让薄壳脱落去丝。
说起薄壳最正宗的吃法,大家最喜欢配上蒜粒、金不换急火猛炒,最高的境界是薄壳米熟了,但还没脱壳,口感鲜嫩,汁液饱满。
人们对这便宜又美味的薄壳非常喜爱,所以人们把薄壳叫做“不是米的米”。
本文来源:逛海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