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海丰的五大节日(过年、清明、五月节、七月半、八月半)之一。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候之一,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清明按农历计就没定月没定日,但都在二月或三月;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则为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一、海丰人过清明节
海丰人过清明节,和全国各地的风俗活动有所异同,与潮汕地区风俗更是大同小异,但仍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正如海丰俗语所说的“清明无转无祖”——意思是外出的家人,如果清明节不回家,就没有祖宗与宗族观念。
在海丰地区,清明拜祖有两种方式:一是墓祭,俗称“过纸”、“过祖”、“过钱”等;二是“家祭”与“祠祭”。
墓祭的时间,各地的习惯不一致,十里不同俗。如很多地方的例规是从农历三月初一开始就可以扫墓;在客家地区、海丰梅陇等地,从春分开始,到清明日为最高峰,至农历四月初一结束;海丰可塘等地按例规于清明前后十日墓祭;城区捷胜等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五天内。
人到墓地时,先将墓前、墓身杂草拔除,填土整坟,打扫干净。然后刷新墓碑字,除先人名字用绿色油刷外,其余的字都用红色油涂写。祭祀将毕时,就要压纸镪,分别压于碑顶和坟身上。如果是去年清明节后才修的新坟,碑石顶端要压下十二张宴币,若为闰月则压下十三张,作为给亡人阴间花费之用。
坟身上也要压上五至七层纸镪。今年压多宽,明年就多宽,不能扩大和缩小,据说这是死者还「地租」的范围。如果是去年新修的坟今年扫墓就称作为「新社」,要压红白纸镪,以后每年压的便用白纸条。
扫墓的供品,一定要有烫熟的蚶,吃了蚶,蚶壳压纸镪,意为留给祖宗当钱用。海陆丰是著名侨乡。不少海外侨胞,也常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
解放后,扫墓活动又增添了新内容,政府倡导纪念英烈活动。每逢清明时节,机关团体和学校纷纷组织队伍到烈士陵园扫墓,追念先烈的业绩,寄托哀思,激励壮志。
二、清明食薄饼
清明食薄饼在海丰、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薄饼分皮、馅两部份,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壤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为咸、甜两种。
咸馅,是用豆芽、韭菜,配蛋丝、肉丝、香菇丝混合成馅;甜馅,是用「糖葱」为馅,具有独特风味。糖葱,又称葱糖,是用白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而成的,雪白松脆,入口即散。
有一说海丰人清明食薄饼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来的。
海丰人也有这个传说:清康熙十四年间(1675年)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
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席裹尸,以此祭妃亡灵,此俗在闽南世代相传成风。
三、做鼠壳龟粿
鼠壳龟粿为海丰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它是用一种叫鼠曲草的嫩叶棉丝,和米舂粉,发酵配糖,炒熟的花生米磨碎,猪油糖,葱花,芝麻,五花肉切粒,装入桃形陶制粿印或小碗蒸熟后吃的粿品,海丰也叫龟阿粿。
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有清风去淤,清脾健胃之作用。据说,先人每逢饥荒年,便采朴籽树叶充饥度荒。为不忘过去,后人相沿便成此俗。
本文来源:海陆丰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