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附近有个煎饼摊,摊主是一对年轻夫妇, 言语不多,从不招揽生意,却每天顾客盈门。某日,上班时,买一个尝尝,终于明白了煎饼摊红火的缘由。这家的煎饼由米面和豆面摊成,再裹一张新鲜的薄脆,不抹面酱不撒葱花,只放几粒自家做的咸菜粒,咬一口,再喝一口豆浆,满满的乡下最质朴味道!那鲜活的豆香直上窜鼻腔,口中淡淡,心中却升腾出一片难以言说的感慨,若不是自己狼吞虎咽,简直意难平!其实说到底,这煎饼最吸引人的就是一个“淡”字,因为淡,不由你不细细咂摸,反倒品出一份难得的天然香来。
在陆文夫小说《美食家》中朱自治讲到做菜的要诀,宴会上,五味八珍,大快朵颐后,最后的一只汤简直就不能放盐,大家一喝照样喊新鲜,因为吃了那么多酒菜,早已五味乱舌,体内的盐分已达饱和点了,这时最需要的是水,反而觉得味道鲜美,成了美味。还有旧时成都有家“姑姑筵”餐馆,主人家在甘浓肥脆的大鱼大肉中间,穿插上一道淡淡的黄豆芽,往往被抢食一空。这并不是主事者有什么神通,而是这笋(扁尖)汤、黄豆芽是本味,是真味,大味至淡呀!
大味至淡,说白了就是要掌握一个“淡”字。
古人早对“淡”有深刻的认识,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有“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之句。他说道本身无形无声无味,低调虚怀淳朴。其内在的魅力让众心归附,国泰民安,一派详和。其外在的作用让世界变得如此生动、美好。推崇平淡,要求在平淡中品出滋味,这个滋味,就是自然之道。当然,他是结合当时多变的社会形势,规劝当权者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在此,就不展开赘述。
淡是一种品味,是一种超脱尘世的清醒。喜爱中国文学的朋友,就熟悉在文学史上以陶渊明和柳宗元、苏轼为代表,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平淡真味。陶诗《饮酒》(十四)说:“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点明物我两化,人与自然融合的味道了。此种平淡,如山泉沁酒般,令后世亦甘甜如饴。含意隽永,使其光明峻洁的人格在隽永的意境中得到最完美的凸现。 当代作家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作家,阅读他的作品,常常初看没什么,就是几个人说点话,吃点东西。他的语言白得像开水,没有任何机巧,他的故事往往无风无浪,淡到几乎没有情节。但就是这样平淡的文字、并不惊天动地的小说,却能让人看到温情与意趣,品出意蕴悠长。他的文字看似平淡朴拙,不事雕琢,却饱含大味至淡的人生真味,拥有打通传统与现代的时代价值。
淡是生活的滋味。苏东坡的一生,都在世事波澜中,体验着人生的苦辣酸甜。21岁科举出仕,22岁失去母亲,30岁失去妻子,31岁失去父亲,42遭遇乌台诗案,49岁儿子夭折,50岁又被召回京师,60岁又被贬谪,终于在66岁,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苏东坡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尝遍人生百味,他终于看清了世事、看淡了得失。
《菜根谭》有言:“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乐观豁达是苏东坡一生最宝贵的遗产,那是他历经沉浮后对命运的释然。我们读他的诗,看他的字,听他的故事。他的乐观与豁达,总能令我们在焦虑时获得些许释然。
人生有顺逆,天气有阴晴。世事如同过眼云烟,看似波澜壮阔,实则风淡云轻。那些轰轰烈烈的故事,都只是一时狂欢,而非人生的常态。 淡是一种意境。西洋画浓墨重彩,重形似,中国画有适当留白,虚实结合,尚意。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美。不少人熟悉的齐白石画家,画虾堪称画坛一绝。齐白石画虾表现出了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就表现出一种动感。浓淡相生的墨色,轻重缓急的笔触,把水中活虾透明的躯体和弹跳游走的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近日,与同学泡茶闲聊,谈话间,其中一位说自己平时只有喝白开水的习惯,无色无味,四季如常,还耐喝止渴。的确如此,若平时以茶汤止渴,茶有优劣高下之分,喝惯了口感好的,再来尝低劣的茶汤就难下咽。的确,“白开水,一个淡而无味,却又必不可少的物质。”
浓肥辛甘,淡是至味;原汁原味,本色本味,故李渔曰:“清则近醇,淡则存真。”人生浮沉,淡是境界。有一天你会发现,平平淡淡,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来源:善美东岸 文字:马泽松 图片:网络 编辑:马泽松 审核:黄晓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