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虫粿是小县城的特色美食,它是一种用粘米粉制作的粿,十分绵软,富有弹性。如果不介绍,估计多数外地人根本不懂这为何物。 为什么叫笋虫粿?看过本地电视台的采访,记者当时解释:“因为它长得像竹笋里的虫子。还有人叫它‘两尖’,因为它两头尖。”名字取得十分形象,仔细打量,它真的是细长状、两头尖,浑身雪白,像一条笋虫一样,先贤的取名能由此及彼,真让我感佩不已。
我曾看到厨师做笋虫粿的场景:他将粘米磨成浆后去蒸,然后搅拌成一团,再揉搓面团,接着搓出一个个小面粒,再双手搓成细长的、两头尖的笋虫粿。有的人喜欢将小面粒放在畚箕上,用一只手压着畚箕去搓,效果也相同。反正怎么舒服怎么搓吧!
笋虫粿有两种吃法,一种是煮汤,另一种是炒,味道各有千秋。煮笋虫粿汤,先煮高汤,高级一点的熬制猪骨头汤,等汤水滚开,清香味道飘散开来。然后,相继下肉丸、肉卷、肉筋丸、瘦肉、鲜虾、猪肝、瘦肉、蛤蜊、鱿鱼丝、香菇等食材,以调味计,最后下一些爽脆的豆芽和咸香的菜脯、清香的芹菜最好,如同画龙点睛,给这道美食增色,使之味道更丰富。
只见一大碗笋虫粿里,白的笋虫粿、豆芽、肉丸等,黄的菜脯、香菇、猪肝等,红的鲜虾、绿的芹菜等“整合”在一起,呈现出多彩的画面。笋虫粿汤虽然好吃,不可贪快,细嚼慢吞才是硬道理。笋虫粿入口绵软,但细嚼感觉食材十分厚实,瘦肉、肉丸、肉卷、肉筋丸入口异常香甜,鲜虾、猪肝、瘦肉、蛤蜊入口绵软鲜香,这仿佛是三种味道的组合,层次分明,让人大朵快颐。还有,像撒芝麻一样遍布整碗汤里的菜脯“鹤立鸡群”,当食客吃到尤为咸香、有嚼劲的菜脯时,突然会像平地一声雷一般刺激味蕾。然而,这并不是最精彩的,还有那猪骨头汤——汤水的猪骨头味道本身尤浓,加上鲜香的海虾、瘦猪肉、芹菜与带粘米味的笋虫粿等调味,融合开来,令笋虫粿汤水更清甜,入口从唇舌之间舒服到心底。笋虫粿还可以炒着吃。
其实,笋虫粿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舌尖上的幸福!
我们常吃笋虫粿,便动手动得勤。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搓笋虫粿,将制作好的面团摁出一个个小小的面粒,然后分别搓出一条细长的笋虫粿。我那时八九岁,有模有样地学大人搓笋虫粿。我的手小,力气不是很大,只能轻轻地搓出心目中的笋虫粿。可是,“成品”出来后有些惨不忍睹——有的“胖墩墩的”,不够细长,扭成一堆;有的只有一头尖,另一头却是平的。我本来不想再下手,奶奶却鼓励我:“大胆尝试,搓错了也没关系!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学习,只有勇于尝试才会成功,不然永远不会做了。”在她的鼓励下,我信心十足,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告诉她:“奶奶,您放心,我努力再试试!”说着,大家一阵哄笑。说干就干。我十分认真地观察别人怎么搓,不断变换手势,搓出的笋虫粿一个比一个好,真正掌握了如何搓笋虫粿的小窍门。可惜,时光飞逝,不可再回来了。
在这座小县城,人人皆知笋虫粿,它有独特的好味道,尤其是笋虫粿汤一直是本地传统的特色美食。最近,小县城开了展现本地好味道的旗舰店,重磅推介了笋虫粿汤,弘扬传统美食文化。值得点赞!由此,我想到了文学作品是否不朽的问题。笋虫粿汤是经历时间的考验,先贤发明创造,然后历经后人传承和改良,一直脍炙人口,是大多数人喜欢的好口味。虽然它比不上山珍海味,但重在有美食特色,能让人尝到美味和解决温饱。可见,这种美食文化是“不朽”的!有个常识:身为文人,号称作家,知道要写好文章需要挑灯夜战,精益求精,要有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态度。可是,有些人的作品浮光掠影,缺乏含金量,甚至连基本的语法都出错,肯定是被大浪淘沙,导致“速朽”。愚认为,多读点好书,多拿点真功夫,像做笋虫粿汤那样精益求精,才能让人记忆犹新,百吃不厌,成为经典小吃。
来源:善美东岸 文字:彭伟栋 图片:百度 编辑:马泽松 审核:黄晓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