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墟日”是约定的赶集日 海陆丰人所说的“投墟”就是赶集、赶场,是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改革开放前是城乡百姓遵守的一种交易制度。它适应于经济比较落后的时代,政府将辖区内的大小集市进行编排,按农历的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日期规定各个墟集开墟贸易。从有利于百姓交易方面考虑,各个开墟点错开安排,做到百姓每一日都可“投墟”,只是投的市场不同。如东海镇是规定一四七开墟,那么周边百姓逢农历初一、十一、廿一,初四、十四、廿四、初七、十七、廿七这些日子要交易就来投东海墟;大安镇是二五八、博美镇是三六九。有些墟集市场是设在郊区露天空地,墟日时人山人海,货物丰裕,如东海的后沟尾,墟日时池边、小巷都是摆放商品的摊位,不是墟日时一个做买卖的人都没有,更没有人摆卖货物。
不过也有人投错墟,因为农村很多群众平时很少上墟,记不清那个镇集那一日开墟,如初二是大安开墟,他挑着货物来到东海,就投错墟了,要赶去大安已来不及了。做不成买卖,还浪费一天的时间。
投墟的商品五花八门:农民挑上来的有番薯、米、糖、芝麻、地豆、柴草、鸡、鸭、蛋;海边送上来的有咸鱼、墨脯、食盐;一些货郎也挑着针线、胭脂来凑热闹;猪、牛也是在墟日才能牵出来卖。市场边还有茶水、甜面、粿汤等摊点,以及卖艺耍杂讨赏钱的,热闹非凡。 墟集的管理 墟集场地是临时的,很多是露天没有固定设施。三日一墟,难以配备固定的管理人员。一般是一个埠头主在负责市场秩序,为买卖双方过秆和收点捐税。管理力量不足,很多是靠民俗、规约,自觉执行。而古代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重量单位,有的一斤是十两,有的是十六两;谷物有用升、斗计量的。如何公平交易,防止奸商欺客。古人很有智慧,设“公平法码”。如汕尾城区马宫镇天后宫内有一个巨大的石秤砣,其制成的历史已无从查考,只是历代管理天后宫的庙祝都把它当作宝贝保护着。陈列在回廊内,用红绸布打上彩,并标上重168斤。
历史以来,马宫港凭借航运的优势,成了远近闻名的船运中转站和水产品、物资的集散地,自古以来商贸活跃,不仅有当地商家,当地群众前来贸易,周边海边的船家甚至域外的行商也来此贸易。不同地域的人走到一起,对商品度量的统一标准就成了一个突出问题,语言不通,风俗不同,度量标准不一致,这交易是很难开展的。马宫人诚信、公平也很有智慧,制作了这个大石砣作为公平砝码,标明该石砣重168斤。就是拿任何一把秤来秤此石砣,如果得到的读数是168斤,那么这把秤就准,就可以使用,否则就不能用。
公平、诚信是海陆丰墟集贸易的准则 陆丰市城东街道军寮村委会鲤鱼潭村是一个毗邻陆城的村庄,就在金碣路的东侧。村前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天后宫,规模宏伟。宫墙上镶有一通清嘉庆二十年十月东西中三社仝立的约碑,其主要内容是规范码头贸易及运输服务的有关规定;码头的环境卫生;东西中三社运货挑夫、中介在码头服务、经营的轮流约定。古碑字数不多,都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但它所载的内容却颠覆了绝大多数今日东海人的认知:当日鲤鱼潭天后宫前是远通大海、大船云集、商贸繁荣码头!还有,就是东海这座千年商贸古镇诚信经营,是上升到全民遵守的村规民约的高度。
海丰县有一个墟集取名“公平”,现在也是当地一个行政镇的名称。历史上,该墟集是沿海平原与北片山区的连接处,海丰人说闽南话,北片的山区人大多说客家话,语音不同,一听就知他们是外客,为防欺客,当地出台了一些公平交易的乡规民约。诚信交易,公平待客。于是,这个墟集公平的美誉就传开了。 墟集是商贸繁荣的象征,钱银交易最能验证人心的良善。海陆丰的一座座商贸古镇,有古典之美,人文之美。先人所信奉和传承的勤劳、诚信美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前需要,现在同样需要。
来源:善美东岸,文:吴志跃,图: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