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尖村,位于海丰县梅陇镇东南部长沙湾西岸,和城区红草镇长沙村隔岸相望,下辖有新池、田寮、新田、企西、尖尾、新城、壆阳等9个自然村。来自北部莲花山脉的水源通过富饶的梅陇平原汇入丽江流向长沙湾,由于有水源丰沛,梅陇东南部就形成水网纵横交错的水乡,也成为了东关联安围湿地中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少年时代,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在那里生活,有此经历,就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印象特别深刻,现在细想起来,其中,有几样事物就像是专属于梅尖村这一带特有的风貌元素。
东起梅尖村辖下的尖尾村,经过新城、新渔、台东等村落到梅陇农场场部,有一条长度约1.5公里左右的黑石板铺就的村道,像一根脊椎骨一样从这几个无缝连接的村落中间贯穿而过,显得古老而沧桑。时光见证着一切,世界的繁华和落幕,人间的悲欢离合,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是一瞬间。曾几何时,在梅尖村的烟火气息最浓的时候,这条三米来宽的石板路上络绎不绝走满了为生活而奔波的人。特别是当地依据潮汐出海谋生的男男女女们,他们挎带着鱼篓、蟹钎、跳跳鱼笼、蚝袜或蚝撬,肩扛着“泥板”,从石板路上走向南面的滩涂,或捕捉青蟹、跳跳鱼,或“啄”蚝,成群结队,到满载收获的喜悦时归家,成了这道石板路上最靓丽的风景线。
距离尖尾自然村大概七八百米处的新乡村,刚好处于石板路的中间,这里曾是一个集市,繁华而热闹,它是附近尖尾、田寮、新池、企西等村购买生活用品的所在。靠海的便利使这里的海鲜产品种类多而且新鲜便宜,也许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因吧!猪肉和一些生活用品在这里却相对要贵的多。
顺便提一下,对于梅陇农场场部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场部大街左侧的邮电所里的那两部老式的黑色手摇式电话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在电影中里看到情景,门口旁茶楼的美味叉烧包至今让我念念不忘。不得不提的是,还有当时每年举办一次的民间信仰活动,这时候大概是每年当中梅尖片区最热闹的时期了。尖尾、新城、新乡、壆阳、台东、田寮、企西、新池、炮台、竹符等十村社彩旗飘飘、烟火缭绕,非常热闹,与其说是民间信仰活动,不如说是农闲村民交往,文化娱乐、农村物资交流的汇集。戏台上的演员自顾自地表演着社戏中的样板戏《八仙贺寿》。戏台下,或参加祭拜活动的信徒,或小摊贩,有卖农产品、日常小商品,或看戏的客人,附近村落的村民也过来凑热闹,还少不了到处嘻闹的活泼小朋友,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偌大的广场挤得水泄不通。
与黑石板路同样被人称奇的还有黑石板桥。在构造上,这里的石板桥显得非常的独特,看似简单却颇含力学原理。它根据水面的宽度,用若干对粗壮的呈“八”字形支撑的石柱,上面再横架一面石板,构成数学符号“π”字形的桥墩,高低不同地支撑着仅用三、四面石板铺就,宽度不过一米左右的拱形桥面。
在坣阳自然村和田寮自然村之间有一条东西向的溪流,溪面最宽30多米,最窄10多米,西起奥村,途经唐皇、乌树、海头、船路、台东、新乡、新城、尖尾,流长大约10公里,源自平安洞、红阳、鱼仔潭等水库的支流汇集在这条溪上注入长沙湾。最鼎盛时,这条溪流上横跨着数十条这样的具有水乡特色的石拱桥,像一道道雨后的彩虹横跨在溪面上。可惜的是,我记忆中尖尾村的那座石桥已经面目全非,能为我带来一丝慰藉的只有坣阳自然村后仅剩的两座姊妹石桥。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这条溪流曾经分担着梅尖片区重要的交通任务。由于这里地方偏僻且交通不便,船便成了这里的重要交通工具。这里的物产靠船通过梅陇、联安、红草等地运到各地,又从外面将包括食用水和一些生活用品运回这里。鼎盛时期,尖尾自然村东端的渡口停满大小不同型号的渔船,沿溪也泊满包括水泥、木质和化工材料制作的中小型渔舟,它们每天穿梭在周围纵横的水网中,这种情景成了几代梅尖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梅尖片区,由于近海的地理条件,在其建筑风格上也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骑楼便是她最具代表的建筑之一。它的建筑呈现出闽南式屋顶,西洋式屋身,南洋建筑的拼花、细作、线脚等。当地骑楼大多以砖木结构为主,二楼地板用杉木板铺就,在客厅一角配有固定的手扶式楼梯上下,当地人称之为“栊顶”。当然!盖得起这样小洋楼的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毕竟在这种建筑兴起的年代,大部分家庭还是居住在底矮瓦房。我尖尾村的姑妈家就是依靠其港台亲戚的援助和大表哥出外工作的积攒,到后来才盖起了这样的骑楼。童年时,时常寄居在尖尾村姑妈家,每当想家的时候便悄悄的走到“栊顶”北面的窗户,从这面窄窄的窗户里可以看到远处的道山宝塔,因为我知道,宝塔的北边就是我的家。
梅尖村的南面靠海,那里没有大家想象般阳光沙滩还有两对半脚印,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黑色的滩涂。海丰丽江、黄江、大液河等内陆河流汇入南海时的日积月累,在梅尖片区这一带形成浅沙滩,加上人为的围垦,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这一处小平原。正是长沙湾西岸的这一片面积广阔的滩涂,用它丰富的海产养育了当地的人民,也形成了一片湿地生态区,吸引了无数水鸟在此生活,也吸引了无数南下的候鸟前来过冬。
梅场公路在梅尖村东端分叉,往南通向长沙湾跨海大桥,往北是堤坝路,从尖尾村渡头到三江水闸大约12公里,其中要算风景最美的当属从虎头沟到燕洲这一段。特别是入冬后的时节,来这里还可以欣赏到动静不同的美景。一路上,不但可以欣赏到黄褐色的芦苇和白色的芦花,还有水天一色的万顷塭田形成的湿地,星罗棋布的丛生红树林群,更像是点缀其中的一颗颗绿宝石,让路过的你禁不住要驻留片刻把这美好的景色捕捉下来。
湿地中,最常见的要数白鹭鸶了。它们的数量也是整个水鸟族群中最多的,栖息的时候,他们一群群地站立在不同的树冠上,远远望去白花花一片,不细看的话会误以为是满树的白花。真正要欣赏这些鸟类,必须要步行,有条件的话可以带上望远镜和变焦相机。胆小是鸟类的天性,它们对一切企图威胁它们的事物都有着极高的警惕性,一听到异动,这些胆小的精灵就会纷纷飞起,盘旋在空中。一些喜欢观看群鸟纷飞情景的人不惜大声呼叫,来惊扰这些可爱精灵。要是凑巧赶到大海退潮的时候来到这里,你可以在这些裸露出滩涂的湿地上观看到鸟类们正在进行的一场盛宴,鹭鸶、白鹭、灰鹭、灰鹤和一些体积较小的水鸭、白秧鸡、翠鸟等鸟类,各种各样的鸟类各凭各的本事在滩涂上觅食。运气好的话还可以偶遇到黑面琵鹭,这便是东关联安围湿地带给我们的惊喜。
美好的事物总不能够永久停留,如今蓦然回首,时过境迁之后的梅尖村,留给人的只有不胜嘘唏。已经被混凝土所代替的石板路,长满瓦松的斑驳老屋,还有那静坐门口晒着太阳的孤单老人,依然守望在这座装满无数人美好回忆的寂寞村庄里。
来源:东岸,图文:许宇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