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鱼,产闽海。巨口无鳞而白色,只一脊骨,肉柔嫩多水。”《海错图》中这两句言简意赅,说出了龙头鱼的全部特点。
龙头鱼是汕尾常见的海鲜之一,从小在码头长大的我,经常看见它的身影。听到龙头鱼这个名字,有人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是一条长着巨大龙头的怪鱼,在大海里翻腾,搅起千层巨浪的情形。可是,与之恰恰相反,龙头鱼却是个柔若无骨、白嫩细长的家伙。
龙头鱼,灯笼鱼目,龙头鱼科,分布于太平洋、印度北部的河口,属沿海中下层鱼类,在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都有出产,浙江和福建一带十分常见,体长一般15-25公分,最大能长到近40公分。龙头鱼只有一条主骨,并且主骨柔软,其他的鱼骨又细又软,好似胡须一般。也由于它这“柔弱无骨”的特性,民间还给它取了很多更加直白的俗名,如“豆腐鱼”。还因为其身体含水量大,又被名为“水潺”,意思就是像水一样丝滑。 还有一个与“龙头鱼”有关的传说。据说。水潺原先外表并不美,但有一副好心肠。有一次,鳓鱼向龙王要骨头壮身,龙王下令让百种鱼类各捐赠一根骨头。水潺把唯一的一根硬骨头献了出去,顷刻就瘫软在龙宫门口。龙王问明情由,方知水潺失去了硬骨,今后实有“软弱”可欺之忧,便对水潺说:“我赐你一个龙头,别的鱼见到龙头,就像见到我一样恭恭敬敬,不敢欺负你了。”水潺这才有了如今的嘴脸,被称“龙头鱼”。
当然,传说只是传说,龙头鱼虽然看起来很凶狠,但最终的归宿还是成为饭桌上的佳肴。清代《海错百一录》这样描述:“殿鱼,海鱼之下品,食者耻之。腌市每斤十数文,贫人袖归”,大意是说:龙头鱼在过去是种低档海鲜,旺季时每斤不过十来文钱,吃它的人会觉得很跌份,往往买了藏在衣袖里偷偷拿回家。小时候住在海边的我,常常看到码头的工人们用扁担把一筐筐的龙头鱼,从船上移到岸上来,那时候的龙头鱼非常多,也非常不值钱。这些年,海里可捕捉到的各种海鲜愈来愈少,龙头鱼的价格也比以前有所上升,成了海鲜市场的新宠,渐渐走上饭馆酒楼的饭桌之上。
龙头鱼现在还没有养殖,基本都是野生的,而且属于出水即死型,需要很偶尔才能发现一条很坚强的龙头鱼,即便再坚强,它最多也是能够离开大海后还能存活一两个小时。因为龙头鱼的鳞片少得可怜,含水量大,鳍又特别薄,被捞起来的时候很容易被别的鱼划的伤痕累累,很难存活。也因此不耐贮存,就算立马冰冻也保存不了太久,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可以保证市场上贩卖的龙头鱼都是新鲜的,不新鲜的很容易就看出来了。
龙头鱼身体含水量大,肉质极嫩,像豆腐一样入口即化。烹饪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新鲜龙头鱼去肠洗净切段,稍加调味后滤去多余水分,放入油锅中煎至表面金黄,再加入料酒、酱油、葱蒜焖煮,油汪汪红亮亮地起锅;除了直接红烧,龙头鱼还适合同豆腐、咸菜一起炖汤,雪白的鱼肉、青翠的咸菜,汤之鲜、肉之嫩,相得益彰;新鲜龙头鱼用鱼露腌渍,去掉多余水分后,与芹菜、冬菜或剁椒一起清蒸,软嫩又入味的鱼肉让人印象深刻;龙头鱼去除脊骨,挂上蛋糊、裹上面粉,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外酥里嫩,鲜香扑鼻。汕尾人还喜欢把龙头鱼晒成龙头鱼干,把龙头鱼清除内脏后再把身体剖开形成一整片,用盐腌制一两个小时再洗净晒干,无论用来炖肉或是用来干炒芹菜,都别有风味。
“白如嫩玉软如绵,张口红唇味倍鲜。”龙头鱼通体晶莹洁白、味道鲜嫩,且寻常易得,却也是人人喜爱的佳肴。龙头非龙,嫩似豆腐,最是寻常,最是美味。 来源:东岸,图文:鹿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