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为“岁寒三友”之一,在中国文学里,说到生命力旺盛、品行高洁植物少不了提到它;它亦是中国文人墨客笔下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
据《晋书》记载,王徽之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寄居一座空宅中,便马上叫人种竹,有人问其原因,他不予正面回答,指着竹吟咏“何可一日无此君”,到后来,传诵一时的“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北宋苏轼语)。竹子富有清淡特色,相比梅兰菊,竹的趣味较难理解,梅花可闻香,菊花有色可观,兰曾被孔子称为王者之香。但一片竹林,确是好景观,可以纳凉又能挡风,许多农村房前屋后都栽有竹子,微风吹来,叶子轻轻地摇摆着,发出沙沙的响声,像在对着人们点头微笑,又像无数姑娘在翩翩起舞。面对竹林,让人不禁想起诵读着清代诗人郑燮《竹石》的经典:“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芬脱俗的品格潜移默化影响着人,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不但人爱竹子,熊猫也不可一日没有它。
古往今来,咏竹的文章不少,但鲜有人提到笋,它值一说,笋,竹萌也;也是一道佳肴。
“一夜春雷起旧根,乱披烟箨出溪门。”当第一声春雷响后,濛濛细雨便随之而来。竹林的地面稍稍坟起,微微开裂,如果你蹲下来用手或小锄头一掰开,就会发现一棵还未露脸的笋,正用笋尖顶开土层。如没被挖掘,过两三天,一根根笋冒出地面,剥开笋壳,细细长长的,洁白光润,没有一点瑕疵。古人常常用春笋来形容妇女的手指之美,“十指尖尖如细笋”即是。如果任其生长的话,随着笋脚的笋壳一层层脱落,越脱落越长高,接着露出一节节脆嫩的竹青来。再接着,在竹节上会长出芽,成长为一根根竹枝,竹枝舒展,竹杆向上猛长,一年后,竹子就成材了,但还是嫩竹,韧性不强,生长三至五年,就是最好的材料,可以编竹篾、竹筐或用作建筑材料等等。民谚云:春不砍竹,夏不砍木,据说这个时候砍伐的竹木会起“粉虫”(一种蛀了竹木会留下一堆粉末的虫),竹、木器具最应避忌。
笋分春笋、冬笋,冬笋生长在土里,需要掘出来,秋初,从地下茎上发芽,慢慢生长,至冬天已可挖吃;若离地面一尺以下所生竹笋,地面无迹象,殊难找着。冬笋不好找,只有经验丰富的竹农,观竹枝开展,则知地下茎方向,亦可挖到竹笋。至次年春暖花开,雨水充沛,深土中竹笋迅速伸出地面,即称春笋。实际冬笋春笋原为一物,只是出土有先后,季节不同。冬笋因是春笋的前身,为了保护竹林不能蛮掘滥挖。
“金秋吃蟹,春天吃笋”。春笋又称素食之冠,笋有好多种吃法,春笋怎样做都行,可荤可素,炖煨炒煎,今人多注重保养身材,笋作为去油腻消脂肪食材,深受人喜爱,是多数人的桌上食品。
“一口冬笋味,更觉春意浓”。笋,性偏凉,冬天吃,容易伤胃,适合打火锅之食,和鸡肉在一起是绝配,甜脆爽口,口齿留香。吃着竹笋还会想起古代有个孟宗哭笋的故事……
常常,有人将竹和笋的关系来比喻上下辈之间的关系。在此,不得不提一句闽南俗语:“歹竹出好笋”,就是说,竹子虽然长得不好,可是长出的笋是好的,常被用来比喻笨劣的父亲生了个优秀的儿子,普通家庭出了长进的后代,生活逐渐富裕起来。
相对于竹子,我更偏爱竹笋,倒不是竹笋可以做成美味佳肴,而是竹笋破土而出的那一刻,给人带来震撼,充分体现了生命的张力,挣破坚硬的泥土,竹笋直刺上空,傲然挺立,生机勃勃。清晨起来,竹林百鸟歌唱,沐浴着阳光,笋鞘叶上挂着小小的露珠,珍珠般闪闪发光,甚是清新脱俗。
竹笋以一种毫不犹豫的刚毅和勇气,努力冲破土层,迎接阳光,成长为一株竹子,它的成长过程就是蜕变的过程,如金蝉脱壳。竹笋的生长给人启示,如果当初它硬逼自己蜗居土里,有劲不出,有尖不露,躯体不扭曲、生命不缩短才怪呢?做人也一样,只要时机成熟,对象明确,就该露出自己尖角。
来源:东岸,文:马泽松,图: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