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村央,有一个面积二十余亩的池塘,家乡人称为“大明池”。在村子生活的那段日子,我从没见过它干涸的时候,据老一辈人说,这儿池底布满岩石,泉水源源不断地淌出,一年四季都装满了水。池塘很大很宽,深不见底,青凌凌的池水隐藏着百年水龟的故事,神秘莫测。据说先祖到这儿建基的时候,这方池塘还有一段由来。
虽说乡塘跟杭州西湖难以媲美,却不失小巧玲珑。站在家乡的金龙山远眺,一座座错落有致的民宅,众星拱月般环绕着一方池塘,就像镶嵌在家乡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鲜明夺目。
小时候,全村的人都来这里挑水,特别是逢年过节,更是络绎不绝。夏天的黄昏,扛锄归来的乡民,或在池边洗脚,或跳进水里洗澡,那清凉的池水,将人们一天的倦意涤尽。孩子们更将这里视为快乐的天地,像鱼儿一样在池塘里自由地游来游去,不时溅出一阵阵水花,传来嬉戏的叫喊声。
这里一天到晚都很热闹,每个微熹初露,池边洗衣裳的女人,一边搓洗衣服一边拉家常:某某家的孩子考上大学,谁家要建新房子,某某的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我常常跑乡塘边凑热闹,呼吸着早晨乡间散发的清新空气,倾听着阵阵捣衣声,还有那些振奋人心的消息,那种感觉特别温馨。
乡塘适宜放养乌鱼、鲢鱼、鳙鱼、鲤鱼等淡水鱼。这里的鱼肥美,吃起来没有一点儿土腥。尤其是“大塘乌”更是远近驰名,据说古时候,县太爷经常挑选这里的池鱼作隹肴,招待贵宾。家乡人常常以此为傲,捧为特产。小时候过春节,生产队分配给家里几斤塘鱼,用它剁成肉丸,除夕的时候才能尝到它的味道,家家户户常常津津乐道。那些日子,对现在而言,虽然“清贫”了,但回忆起来却很有味道。一年又一年,在盼望年终的塘鱼中,我渐渐长大,乡塘竟成了不可分割的感情。
乡塘的泥土乌亮,是首选的农田基肥。然而,“大塘土”不是随便可取的,按照村规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七为“捞土日”。小时候,每到这一天,乡塘周边十分热闹。几十只小船出现在宽阔的塘面上,船上并排站着四个人,他们用长柄的畚箕把池泥捞上船,直到装满,才把船驶向池边缷土,池边的人用戽斗把泥土逐级往上戽到“土槽”,如此反复,直至“上槽”盛满为止。这一天,乡塘四周站满了人,他们的目光将这些泥土视为来年庄稼的肥料,在心头高高筑起。孩子们也特别能赶早,因为可以抓到一些小鱼和小虾。时值寒冬腊月,天寒地冻,那些打捞池土的汉子,也许是为了增加体温,看到衣著整齐的人路过池边,大声叫喊,碰到爱逗乐的人,互相叫唤,围观的人也起哄,有时船上的人不慎踩进水里,更是笑声此起彼伏。许多年以后,我的脑海里常常浮现那种热闹的场面,常常想起那些把辛勤的汗水洒在这方乡塘的人们。
曾经一段时间的“奔城”热潮,村子里的许多人都搬进城里,乡塘也沉寂了,塘上的垃圾遮掩了它昔日的丽影,只留下我们无限的感慨。
历史的车轮永远在前进,打造“农村的宜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号角吹响家乡,振兴乡村的政策激活了“一池春水”。徜徉在乡塘周围,我看到了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一条宽阔平坦的环池水泥道,游客来来往往。池面上,有几位年轻的姑娘坐在小艇上游览,乡塘荡漾着欢声笑语。塘边有一处别致的的休闲场所,叫“幸福咸茶园”,一群容光满面的中年妇女,有的坐在石凳上悠哉地喝着咸茶,有的听着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几个小孩手里拿着玩具在戏耍,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着笑容。旁边饮食店的老板说,以前一个人都应付过来,现在游客多了,店里要请好几个人帮忙。忽然间,我觉得“幸福咸茶园”这个名字取得太好了。当我掏出手机拍照的时候,发现“幸福”两个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乡塘储满我美好的记忆,家乡的碧水蓝天也走进我的心里!
来源:东岸,图文:吕海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