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上班,驱车经过包子店,包子出笼,随即飘来阵阵清香味。不由自主的将目光移到街边杂乱的小贩和来回熙攘的人群。
“沙田柚,十元两个,又甜又脆……”不远处水果摊上传来高亢的叫卖声。“十元三个行不行?可以就买”一位妇女耐心又不乏诚意的还价说,成交后,她抽出手机,“滴”的一声,扫一下二维码,提货,渐失在人群中。路边不少摊上贴着价格牌,“香蕉每斤三元”“绿豆饼每包六元”……贩卖物品多样,有碧绿新鲜的蔬菜、香气扑鼻的瓜果、活蹦乱跳的鱼鲜和丰满肥硕的鸡鸭,有早餐如豆浆、油条、烧饼、肠粉……行人中有的衣着光鲜,有的朴素无华,不乏有人斜眼扫一下小摊贩,面色略带鄙夷,一走而过;有的询问价格,动手挑三捡四,最后提着心仪的货物而走,小贩又用期盼而无奈的眼神注视着来来去去的行人。
每天清晨五六点钟,就有许多小贩在路边设点摆摊,宁静的早晨变得嘈杂起来,他们有男有女,有年轻的,有年老的,有挑着的,有拉着的,有的骑着三轮车,有的开小货车;他们或来自附近农村,或是县城市民;有的卖点自己种的农产品,供自己花费,减少家庭负担,有的为了养家糊口,背后有几张嗷嗷待哺的嘴。以往,经常从这条街道路过,小摊贩零零散散,不多;今年,尤其多。
路边小摊贩,看似不雅,有碍城市风景,但一个地方或一座城市,除了有高大上的商超之外,不能没有小摊贩,他们最具市井气和生活气息,是当地生活的一个缩影,是日常生活的映射和体现。可以方便每天行色匆匆的工薪阶层,还能方便按时上学的读书郎和附近的市民群众……不仅可以带来生活上的便利,而且能通过这里感受市井民情和生活百态。
别小瞧小摊小贩,“地摊经济”蕴含巨大经济能量。不但可带动很多居民就业,同时,分布街头巷尾的小摊小贩,也是城市活力的象征,接地气的经营活动与柴米油盐生活的结合,更能彰显城市以人为本的亲和度,多元经营的包容度。
小摊贩,大民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天大的事情。中国有9亿劳动力,没有就业那就只是9亿张吃饭的口,有了就业就是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小摊贩是城市里的弱势群体,他们也是有家庭和责任,大家应给一种包容心态,只要不影响到城市交通。在一些人的观念里,去公司或工厂,按时上下班就是就业,其实不然,每个人受教育程度、性格爱好、际遇不一样,灵活就业也不乏是好出路,有的卖早点,有的摆地摊,有的做修理工,有的小加工,他们可以谋生,就能养活一家人。如果禁了,或许我们的城市环境干静、清静了许多,但这背后会有许多人生计无着落。
一座城市再大,总离不开油盐酱醋茶,总少不了人情味和烟火气。生活也无非“吃喝”二字,但要过得有滋有味,过得活色生香,靠的不是嘴巴,而是要大家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受这场疫情影响,全球经济按下了暂停键,也使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失血性休克。有的干脆失去了原来的岗位,丢了饭碗。生存的底线不可漠视,“孤独的人,都要吃饱饭。”
当步入一座包容的城市,晨曦初露,小摊贩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夜幕降临,大街小巷灯火通明,“路边”经济火爆,合理有序,文明经营,它是这座城市的大气,居民的福气。对于困难市民群众,无疑多了一条活路,度过疫情后的难关。最让人心安的,莫过于一座城市随处可见的烟火气,一张张舒展的眉宇。
本文来源:东岸,文:马泽松,图: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