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接近年关之时,小镇的家家户户都会飘出“铁脯”的香味,它是汕尾许多食物制作时必备的调味料。
“铁脯”是汕尾对比目鱼干的称呼。比目鱼,又叫鲽鱼,因为其眼睛仅生于一侧,古人便产生了浪漫的猜想,他们认为必须两尾鱼比肩配合各看一侧方能游行,故《诗经·尔雅》口:“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这之后,比目鱼与鸳鸯鸟、连理枝和并蒂莲一样,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常被用来比拟男女之间相亲相爱的事物。唐代诗人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就有“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诗句,以比目鱼来形容夫妻恩爱,同生共死。
比目鱼的吃法多种多样,或清蒸,或红烧,或香煎。但在汕尾,更多人选择将其晒干,晒成“铁脯”。为何称为“铁脯”?大概是因为比目鱼平时匍匐在海底,再加上其颜色,就像一张铁皮一样。所以渔民朋友都称其为“铁脯鱼”,非常形象贴切。渔民在捕到比目鱼后,从其背部下刀,沿脊骨将鱼剖为两半,晒干后就叫“铁脯”。
铁脯的味道极其浓郁,不宜单独食用。粤菜中,它经常用作煲汤煲粥,近日朋友做了一道“铁脯炒芥兰”,也别有一番风味。她先热锅温油,将撕下的铁脯碎肉片炸至金黄,再下芥蓝。因为多了铁脯,芥兰更显青翠,做法简单,又不失美味。而在汕尾,我们大多选择将“铁脯”加以炙烤后,碾压成粉状制作成一种调味料,俗称“铁脯呼”。
童年时,每逢年关将近之时,站在巷子口就可以闻到“铁脯”的香味,只因许多过年要制作的食材,如马鲛丸等,都需要添加“铁脯呼”。现在多数人用煤气炉烤“铁脯”,再碾压成粉。记得那时候,奶奶总会拿个小小的炭炉坐在门槛上,炭炉升起来的火打破了冬天湿冷空气的壁垒,阵阵温度就这样传递出来。奶奶一手用夹子夹着“铁脯”,一手扇着扇子,控制火候。等到“铁脯”变成金黄色了,奶奶就会拿出石舀,将“铁脯”压成“铁脯呼”。而我们几个小孩就围绕在身旁小心翼翼地观看,明知道不能直接吃,却仍觉得此时的“铁脯”充满了诱惑。深冬时分,在炭炉的温度烘托下,“铁脯呼”也成了年味的其中一种记忆。
在汕尾菜中,“铁脯呼”主要是用作增加鲜香的调味料,但是这个调味料作用可以说是“点睛之笔”,如果少了它,那个食物就失去了它独有的味道。在汕尾很多小吃都会加上“铁脯呼”,如海丰特产“小米”,是一种薯粉做的猪肉馅饺子,却在品尝时,能在猪肉中品尝出海鲜的鲜美。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因为“小米”加入了“铁脯呼”,让它除了肉味之外,多出了一份海鲜的鲜美。而马鲛丸加了“铁脯呼”之后,给肉馅提鲜增味,变得鲜香四溢,使品尝的人唇齿留香。汕尾人平时常吃的鱼饺也会加入铁脯,让其在本就鲜美的情况下再添香气。紫菜汤、海带汤出锅前洒上那么一小勺“铁脯呼”,顿时鲜香飘逸。
由于“铁脯”本身是海鲜晒制而成的,具有特别浓烈的海鲜鲜味,经过炙烤后,浓香四溢,能为菜肴增添一种特别的香气,让菜肴变得鲜香无比,所以用“铁脯呼”烹饪一直是汕尾人的一种传统。但凡事都得有个度,物极必反,正因为铁脯拥有及其浓烈的香气,所以加的时候要适量,过犹不及,加太多反而会夺走菜肴本身的味道,所以要注意用量。
靠海吃海的汕尾人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将海鲜利用得淋漓尽致,真是让人心生佩服。
本文来源:看东岸,文:鹿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