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烧烤的夏天不完美的。
就像没有在黑夜里跳起的星星之火,总是构不成一幅预设的夏夜画卷。
一顿融于市井的烧烤,是夏日里面普罗大众所获得最原始的快乐。
汕尾也是一样,小小的五马路夜市,就遍地都是烧烤店,但是要能做到最令人推荐,似乎很难。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汕尾一串,来源于烧烤的起源地-黑土地大东北。
而今年,是她做烧烤的第二十个年头。
在还没有做汕尾一串这个系列的时候,“东北姐妹”的大名就已经响彻了行缘粉丝群,吃过的,都一一竖起大拇指。
可是说到老味道,东北姐妹却只开了五年,但是如果说起张姐做烧烤的手艺,就已经20年了。
做烧烤的张姐,来自白山黑水的东北地区,是土生土长的丹东人。
东北是烧烤的重镇,有句话形容为“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三顿小烧烤”,虽然略微夸张,但足以说明东北人对烧烤的痴迷。
在家门口支个炭槽子,上面架个网,一群人坐着小马扎,边撸串边喝酒。
从小就耳濡目染于这种平民接地气的烧烤文化,更何况在东北的老家就是开烧烤店的,张姐就在自家店内打下手、学艺。
1999年-2009年,在老家东北做烧烤的第十年,张姐来汕尾了。
2009年,张姐从东北过山海关南下,越南岭来到了第一站——汕尾的海城,开始了她在汕尾这片土地的烧烤故事。
又过了5年,海丰的店是和自己的老妈一起开的,而自己,决定叫上几个姐妹,来城区大干一场!
2014年,城区五马路的东北姐妹,开起来了。
张姐想着吆喝着自己的另外两姐妹,就这样开起了烧烤店。
世间最难得的莫不过于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干着喜欢的事儿!三人齐心协力,分工有序,订菜收货、洗菜串签、开店收摊。
听起来简单,但过程也十分劳累疲乏。
每天凌晨三四点收摊,整理打扫店面后,到清晨这段时间根本无法安心休息,不一会儿,就要去整理食材,这样才能够睡到下午。
深夜工作的人大多如此,长期倒着时差,白天少有机会出去走动的时间,得要献给弥足珍贵的睡眠。
日子细水长流着,一年、两年...慢慢地,渐渐地身体开始接受不了这种生活习惯,东北三姐妹退出了一位。
慢慢地,另一位也没有做了,就这样,东北姐妹烧烤店,没有了姐妹。
从东北的三姐妹到现在张姐的东北姐妹,情况永远在变,不变的是那味道。
你觉得东北的烧烤跟汕尾本地的烧烤有什么不同?“好吃啊!”,张姐说。
直截了当、第一反应地脱口而出的自信,也许是对于食材的自信吧。
“除了调料蔬菜,重点的肉类都是从外地带过来的”。
羊肉是在内蒙订的羊,现场切,再来十串牛油,烧烤最不好一点就是总觉得没吃够,没过瘾。
很推荐东北姐妹的羊肉和牛肉,吃起来的滋味,感觉每一颗肉质都十分真实。
本该拿来炖煮炒的青蔬,也能烤出一个世界。
谁家的撸串盘上没有一盘烤韭菜呢,烤金针菇...烤这些素菜一定不忘多刷油,否则烤得干瘪瘪美味极为大打折扣。
油刷的是店里自己调的辣酱。
以蒜蓉辣酱为基底,再加孜然种种配方而成,嗦一下,只剩一嘴巴子油。
不仅是烧烤,店里还有东北饺子。
区别于他们的饺子,东北的手工水饺皮非常有劲道,酱料也是自制的,一点点醋,加上一点点蒜泥,还有一丝丝酱油。
内馅也不会像其他的东北饺子馆的油腻,正宗的东北味道展露无疑。
你看看,东北人对于饺子的热爱,就是开一家烧烤店,也要有饺子的地步。
撸串,环境越是简陋越有感觉。
露天摊、马路边,坐着小马扎才够味,进店端坐着可是一种亵渎,但是在城市里就没有办法咯。
在东北,还有句关于烧烤的顺口溜-“大绿棒子小烧烤,一世兄弟少不了”。
大绿棒子指的就是啤酒,撸串就要跟熟悉的朋友谈天说地,无关风花雪月,吹牛、大笑、流泪,有人聆听、分担才是少不了。
有些时候撸串的朋友在路上总会难免缺席一个,但真正的友情即使缺席也会在心上,就如东北三姐妹,还是当时的三姐妹。
晚安,明天晚上见
本文来源:行缘在汕尾,文案 | 行缘,摄影 | 惊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