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黄羌,这是一块承载着凝重的文化积淀的神奇土地。
黄羌旧属海丰石塘都,1957年以前,黄羌是公平区的一部分,现分设为黄羌镇、国营黄羌林场。
黄羌属海丰北部山区,地处海、陆、惠、紫四县交界处,夹居于沿海一带的福佬、潮汕与内陆一带的客家三大民系之间,文化多元,民俗兼容,活动多样。
西秦戏班,花朝剧团,客家山歌团,狮班拳师曾在这里百花齐放。崇尚敬祖睦宗,祠堂建筑,百座以上;多神信仰,神佛庙宇,更是不计其数。
祖先的根文化与神佛的精神信仰,呼唤和牵引着无数无论走向多远的家乡人重归故土,团结一起再聚乡情宗情。
不管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文化基因来看,自有其复杂与独特性。
这里,既没有融入到陆河客家大本营,也没有完全被海丰福佬文化同化,在一段时期也曾感到迷惑与彷徨。
好在,争气的黄羌人,守住自我,融合并发,披荆斩棘,激流勇进,在历朝历代发展史上都留下有极光辉的一页,成为了海丰这个千年古邑北部山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明清时期,居民以福建等地陆续迁移至黄羌各村落户。
宋朝婉约派词人秦少游之七代孙世玉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从嘉应州兴宁县迁至海丰县石塘都黄泥塘约官田仔村。北宋名臣范仲淹之十一代孙范俊字法聪于洪武三十年(1397)带家眷迁至罗輋约吉围寨,后于坪岭而定居至今......
明清时期各姓氏陆续从外省邑迁至黄羌镇居住。
钟氏开基始祖钟昌盛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由紫邑迁入海丰石塘都罗輋约东坑田心老屋下,后裔孙分布于坑联、东坑、东升、东边陇等村.....后发展为黄羌第一大姓氏。有着历史凝结沉淀的“罗輋钟”,宛如海陆丰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民系交融下的黄羌人性格,既具有潮汕人团结,讲义气,强悍的性格,又具有客家人那种尊师重教,达观向上,自强不息,勇敢坚韧的品格!兼有福佬民系重“商”和客家民系重“学”的特质。
明末清初,出了钟梅南,钟乔南两位号称巨富,财发很大,据称当时富到白银可以铺过河,地契可以堵塞城门,田地上至揭阳河婆,下至惠州博罗,称锺、朱、吴、戴四大富翁,轰动海邑。时人有说“罗輋钟梅南,西坑戴象贤,桥上朱钻子,桥下吴垣夫”。钟家三年收一次租,可供十年粮食,并财大气粗,惠州府水灾,常捐白银百担。
钟世祚,家非富族,却尊敬师儒,好学爱士,虽年当衰耄,猶读易不倦,为人忠厚正直、见义勇为。凡排难解纷,靡不使人帖服,且和惠善、乐于施与、矜孤恤寡、济急周贫、毫无所吝。
是以合乡绅士于乾隆十七年壬申岁呈请旌奖蒙。本县张印庆长大爷勒彰善石碑立于县仪门外赐匾额,署曰:“齿德俱尊”。又蒙行文呈府,府宪王大尊怀赐匾曰:“乐施不倦”。藩宪布政使司石赐匾曰“惠济郷闾”,钟世祚善行记海丰县志彰彰可考..... 在农耕文明时代,这里靠近官道,又是海丰最大水系黄江的发源地。罗輋河主河道美称九湾十八潭,水陆交通便利,舟楫往来于黄羌罗輋-汕尾长沙,所流经区域,孕育了石头坪墟、黄羌墟,海陆惠紫四县山区货物于此集散交易。
对外商贸交流,近至公平墟,远到龙窝墟,竹排,筕排等货物亦可船运至长沙湾畔出海口处的青草墟,以及汕尾墟售卖,经济一度繁荣,明清时为防山贼流寇,黄羌山寨众多。
时逢乱世,本土求生存,远走谋发展。文以理政,武以治乱,商以建造,学以传承,因势利导,为国出力,为祖争光。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回乡造桥修路,修建祠堂,凝聚宗情。
在这里还曾走出了嘉庆已卯科武举人钟标莱(坑联村),南洋富商北海首富李金福、新加坡开国元勋、资深外交家、政治家李炯才(父籍竹戍村),香港小姐第二十四届选美冠军李珊珊(父籍官田村),陆河县长余土源(双新村),汕尾市人大常委会代理主任、党组副书记杨青(东岭村)……
早年他们远走港澳台,漂洋过海下南洋,出海谋生的黄羌客家人孤身上路,开始了“两手空拳打天下,一条裤带出南洋”的悲壮生存奋斗史,近代则大量涌向广深惠大城市谋生创业。
1990年,侨居马来西亚313户3646人;印度尼西亚4户34人;新加坡9户109人;伦敦2户26人;美国1户5人。上述华侨的第一代原籍分布在双圳、里坑、松林、虎噉、黄羌、东岭、东陇、东坑、坑联、石山等10个村委(管区)内。香港445户2898人,台湾92户608人。港、台同胞和华侨共869户7215人。
海丰县黄羌人民更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黄羌农民从清朝康熙年起就不时暴动,从麻竹宋牛牯(牛牯都)领导民众反清复明暴动,到徐黄丘廖义结金兰,黄羌四城寨海陆联盟破乌盾贼巢,迎统一。
时间跨进二十世纪,黄羌再次引人瞩目。我军历史上首支正规军在朝面山正式亮相,这里,是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
在这里,革命洪流再次唤醒了沉睡的山区。红色时期,彭湃首创的农运和朝面山革命根据地在这里传播了社会觉醒的种子。黄羌罗輋大湖村深山走出的拳师杨其珊成了海丰总农会副会长、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他长期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办农会、建党反“围剿”。
黄羌农军参加过海陆丰第一次武装起义,第二次武装起义胜利后又在朝面山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迎接南昌起义军南下,打响第三次武装起义第一枪,红二师朝面山改编,建立红军49团。东升塘肚村的麻竹,还救过古大存军长一命;东纵东移海陆丰,以石山村为中心的老区群众对东纵的大掩护,掩护华南抗日骨干.....
彭湃开创海陆丰农民运动,黄羌农民积极参加农会。至1929年,先后在麻竹、富竹园、朝面山、虎噉、松林、南坑屯、黄羌、麻塘和东岭、东坑等地成立农会,会员高达3800多人。1923年春,官背洋农民余坤等6人,由海丰总农会支持,和海城地主朱墨进行法庭斗争取得胜利,震动全县,在彭湃著作《海丰农民运动》中是闪亮的一页。
抗日时期,山区偏安的环境为海丰县国民政府和省水产学校(广东海洋大学前身)提供了避难的场所,黄羌成了海丰的“陪都”。解放战争时期,客家的民团锤炼了钟超武和钟铁肩一群灰色军人,海陆丰地区谁敢与争锋?
黄羌由于地理条件和农民富有斗争传统,所以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黄羌人民义无反顾地支持革命,许多村庄被一次次烧毁,群众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尤其是红二师大本营所在地朝面山,为了保护红军,曾有三任支部书记惨遭杀害。1927年,黄羌700名新兵前往补充南昌起义部队,途经陆丰黄塘时,遭到地主武装报复性袭击,有11人被当场杀害。1928年2月,国民党派兵包围“分水埔”,抓走苏分区长张始金等54人,被杀害10人,甚至前去运尸体的群众也被加害……烈士的鲜血,染红了黄羌大地。
据统计,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海丰县黄羌老区(含黄羌林场)许许多多的干部群众为革命英勇牺牲,解放后被评为烈士的就有529人。
2007年,海丰县人民政府为“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等10处革命旧址立碑纪念。2018年,经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委党史研究室审定的海丰黄羌革命老区革命遗址有56处。
新时代的海丰黄羌人,初心不忘,秉承革命先辈遗愿,继续奋斗在经济建设的大浪潮中,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
海丰县黄羌革命老区村庄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黄羌镇革命烈士英名录
黄羌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烈士英名录
海丰县黄羌革命老区遗址 黄羌镇(41处) 1. 田心高排山烈士墓
2. 东坑乡农会遗迹 3. 罗輋战斗圳寨村疗伤处遗址 4. 红二师后勤处旧址 5. 红四十九团营地吉祥楼旧址 6. 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茶园洞战斗遗址 7. 红四十九团战壕遗址——大古岽 8. 红四十九团战壕遗址——短窝子 9. 红四十九团战壕遗址——上坑 10. 官田村妇女解放协会成立地遗迹 11. 官田村农民自卫队成立地旧址 12. 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旧址 13. 塘肚农军井 14. 杨其珊旧居遗迹 15. 合门乡农民协会遗址 16. 合门村农民自卫军成立地遗址 17. 抗日游击队女兵驻地旧址 18. 抗日游击队长枪队驻地遗址 19. 坑口谷塘党支部旧址 20. 虎噉村党支部旧址 21. 平北乡游击队成立地旧址 22. 东江革命委员会、黄羌乡苏维埃政府遗址 23. 七百勇士出征处 24. 海丰县委、海陆紫特委、红军医院、红军军医处旧址 25. 黄羌革命烈士墓 26. 赵自选墓 27. 罗輋战斗遗址 28. 松林乡赤卫队交通站遗址 29. 海丰县人民政府旧址 30. 曾生避险处旧址 31. 曾生在石山掩蔽处遗址 32. 抗日新编大队队部旧址 33. 双河农会旧址 34. 余坤等六位农民与地主朱墨作斗争的策划地旧址 35. 戴永良旧居遗迹 36. 双圳税站遗址 37. 楼下农会旧址 38. 十三坑农会遗址 39. 黄羌分区农会、海陆惠紫工农讨逆军驻地遗址 40. 国民党军向农军投诚地遗址 41. 蓝训材旧居
黄羌林场(15处) 1. 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医务处遗址 2. 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整枪处遗址 3. 红二师小旗手烈士墓 4. 林覃吉牺牲处遗址 5. 红军洞 6. 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印刷处遗址 7. 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8. 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特务连驻地遗址 9. 红二师纪念公园 10. 中共东江特委旧址 11. 红二师师部旧址 12. 红二师官兵离开海丰最后旧址 13. 红四十九团团部遗址 14. 麻竹集体农场场部旧址 15. 红二师战壕遗址
文字|钟境锋 整理 来源|你隔壁班的同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