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丰这片觉醒的土地上,民主思想和资产阶级文化在迅速传播,冲破了封建思想的藩篱和桎梏。海丰人民对当时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更加痛恨,革命的情绪更加高涨起来了。1898年1月,林铁史出生于海丰县城鲤趋埔的一户书香门第里,6岁入读海丰县城林祖祠小学,1914年考入海丰中学,他继承其祖上三代都有功名的绵绵文脉。
林铁史父亲是林树声(1873-1941),字晋亭,中国同盟会员,胸襟宽阔,处世坦荡,大力倡导社会变革,曾经参加反袁护法斗争,因之在香港坐监54天。1916年,林晋亭返回家乡海丰中学任教。他的知识渊博,思想进步,支持彭湃和林铁史等学生参与反对海丰都统林干材在五坡岭立像的行径,伸张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后来,林晋亭老师竭力举荐彭湃出任海丰县教育局长,为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出谋献策,推波助澜。抗战时期,林晋亭远走异乡,避居澳门,1941年逝世。
林树声(1873-1941),字晋亭。
哪里压迫沉重,哪里反抗最激烈,林铁史从青少年时期就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忧国忧民,经常向父老乡亲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道理。1921年10月,林铁史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富有前瞻性思想,做事颇有魄力,很快被推选为中国留日学生东京团支部书记。
1925年,林铁史学成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建立后第一批党员,为海陆丰农民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一批核心骨干。林铁史经常向农民宣传革命思想,播撒共产主义星火,点燃了受压迫被奴役的人们希望,使得他们认识到: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才是自己贫穷落后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林铁史把握住农民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凝心聚力,协助彭湃恢复海丰农会的工作,协助组建农民自卫军,使之成为以后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坚强堡垒。
不久,林铁史出任海丰县教育局长,大刀阔斧地改革,节支开源,把各地的神产,儒租等封建垄断收归为教育产权,同时聘请黄埔军校教官来海丰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革命理论,使得教育与农民运动相结合,使得海丰县的教育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了加强陆丰的党建工作,1927年2月16日,林铁史毅然辞去海丰县教育局长,到陆丰县担任龙山中学校长,在群众中秘密开展工作,壮大了陆丰的党组织,壮大了革命力量,取得瞩目的成绩。1927年3月底,海陆丰已有中共党员四千余人,其中海丰有党员三千余人,三百四十个党支部。
1927年5月1日凌晨,海丰人民举行第一次武装起义,把县、区所有的游击队,警察,盐警队等的枪支缴获,扣留所有官吏。当天上午,海城举行武装群众庆祝起义胜利暨“五一”劳动节大会,各界代表成立海丰县临时人民政府,林铁史被选举为海丰县临时人民政府委员之一。宜将剩勇追穷寇,林铁史曾经握笔的双手,毅然扛起的枪支,率领工农武装,奔赴陆丰,在当地农军的配合下,解放了碣石。愈是挫折,愈是勇敢,海陆丰人民发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1927年9月17日,林铁史等人指挥工农讨逆军,第二次克复海丰县城,成立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林铁史、杨其珊、陈舜仪、林道文、陈子歧、郑志云和杨望成为苏维埃政府主席团成员。
乌云遮天难持久,随着海陆丰人民揭竿而起,取得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1927年11月13日,陆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县城孔庙召开,彭湃参加大会并作了政治报告,林铁史当选为陆丰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兼秘书长。一方面,林铁史和张威率领工农武装围攻碣石城,采取断粮断水的措施,解放了碣石城。另一方面,林铁史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及时将土地分给农民,实现了贫苦农民“耕者有其田”的夙愿,树立了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有力推进海陆丰农民运动向前发展。
大革命时期,在林铁史言传身教的影响之下,族内有林芳史,曾任海丰县苏维埃政府教育局长;林新家,曾任中共陆丰县委委员;林忠岳,曾任海丰县农民自卫军副营长,林集家、林中卫等八名堂兄弟和侄辈参加革命,都英勇献身。在大哥林铁史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下,几个弟妹和自己子女都纷纷加入革命队伍,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抗战洪流之中。
林铁史二弟林洪(1913--1970),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海丰县委第一区区委书记,海丰县人民抗日救乡队特派员,海丰县委特派员,东江纵队第六支队救乡大队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林洪曾任珠江专署粮食分局副局长。
林铁史二弟媳陈挺(1915--2007),海丰县城东笏社人,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海丰县救乡大队战工队队长,江南支队六支队民运队长,东江纵队六支队队部副官,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电台政治指导员等职。解放后,陈挺曾任广东省妇联副主任。
林铁史三弟林北(1915--1998),194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担任东江纵队六支队情报支站站长。1947年,林北前往香港参加社团工作,1948年任海陆丰人民自卫队副官,1949年任粤赣湘边纵队第五团副官。建国后,林北曾任海丰县粮食局副局长,海丰县委秘书,后来因病离休,享受处级干部待遇。
林铁史五弟林洽(1925--2000),194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担任东江纵队六支队分队长。1946年参加北撤烟台,他参加了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1949年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南下,他参加解放广东和珠江三角洲剿匪。建国后,林洽被授予大尉军衔,曾经在多地多部门任职。1986年,林洽在党校副校长任上离休。
林铁史妻子张夏莲(1902——1987),是忠诚的革命伴侣。丈夫林铁史牺牲后,她更加坚定信念,培养儿子林涛、女儿林菁走上革命道路。抗战时期,张夏莲把住家提供给海陆丰中心县委使用,并亲自承担交通联络员的责任。到大安峒参队后,张夏莲全力以赴,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她为党收集情报,一直坚持到革命胜利,才跟子女相聚,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
林铁史的女儿林菁(1925——1997),194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海丰县委联络员、海丰县委委员、山东省滨县县委委员,广州市人民政府科长、主任,中共长春市市委机关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房管局组织部副部长、政治干部处长,上海市房屋建筑材料公司党委书记等职。
林铁史的女婿,即林菁的丈夫李果(1917--1967),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海陆丰中心县委书记、江南地委海陆丰特派员等职。解放后,李果曾任广州市劳动局局长、国家水利电力部上海市勘探设计院院长兼太湖水利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1967年11月,李果在文革运动中遭迫害致死,1978年11月平反昭雪。
当海陆丰大地笼罩在血腥的恐怖氛围中,林铁史的妻子张夏莲恰逢怀孕在身,东躲西藏,是陆丰有情有义的老百姓保护她们,而且不避乡俗,腾出祠堂让给张夏莲分娩,于1928年诞下了林涛。后来,林铁史住家成为地下党联络站,党组织经常在这里开会。
10岁左右,人小志大的林涛常常扮演放哨、送信、散发传单等角色。再后来,林铁史的几个弟弟离开县城,参加了东江纵队。17岁那年,林涛跟随母亲张夏莲离开海丰县城,徒步前往大安峒,翻越羊蹄岭,到达抗日根据地。不久,林涛当上一名交通员,前往联安燕潭村秘密联络点驻守。1945年7月,林涛担任海丰县委交通联络员,穿梭于海城、陆城和汕尾之间,出色地完成任务。
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镇压,对陆丰县城进行狂轰滥炸,房屋被掀翻,树枝断裂,林铁史埋伏在烧焦的掩体上,在硝烟弥漫中组织农军奋起反击。1928年2月29日下午,陆丰县城失陷。
1928年5月10日,林铁史当选为中共陆丰临时县委书记。两天后,林铁史率领陆丰西北赤卫队五百多人,在红二师二百余人的配合下,进攻新田,与敌一团激战四个小时后撤退。攻坚克难,林铁史愈挫愈勇,再次率领陆丰西北赤卫队,在红二师火力的配合下,终于攻占新田,成立了新田区苏维埃政府,擎起了一面胜利的旗帜。
1928年6月28日,林铁史担任陆丰县委常委兼军委主任。1928年7月6日,林铁史奔赴陆丰碣石、金厢一带的乡村,把东江特委组织夏收武装暴动的决定传达到基层,不幸在九更寮落入敌人包围之中,林铁史左冲右突,头部负伤,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被捕。经受住五天的严刑拷打,同年7月11日,林铁史从陆丰押往海丰县城。临刑前,林铁史痛骂国民党反动派残杀群众的罪行,即使嘴巴被木条封死,他仍怒目圆瞪,惨烈殉难,年仅30岁!
无论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林铁史忠烈一家人,初心不改,使命不移,勇于担当,为了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中华民族的振兴辉煌,他们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用宝贵的生命诠释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
本文来源:看东岸,图文|吕珠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