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点,汕尾初夏的清晨,二马路的宵夜仍在零星的档口苟延残喘。
从中巷看到海边街,隐隐约约感受到远处的海平面倒映着晨光微熹的宁静,满载而归的渔船划破了一道道水纹。
彼时老城区的东渔市人群渐渐沸腾起来,伴随着这些萦绕耳际的声响。
中巷街头的黎姐烧一大鼎沸水,便揭开了一天忙碌的序幕。
这样的日子与往常一样,循环往复着,已是第八个年头。
贩售的却只是简简单单的属于汕尾的古早味——铜盘推。
初夏的汕尾带着中午的烈日、铜盘粿产生的蒸气让室内更为闷热。
从海边街吹来的海风丝毫没有为沧桑的中巷带来一丝清凉。
操劳至此,老板黎姐也习惯了这样闷热的日子,先是从小看着啊公啊嬷在做层糕粿,等传到了黎姐手头上,却突然改做铜盘推。
可是在黎姐之前家族三代人合计起来,干层糕粿这行业最少都有四十多年了。
至于为什么不坚持做层糕粿,黎姐的理由也十分简单:“层糕粿的工夫真的太多了呀,我一个人忙不过来的。”
于是乎另辟蹊径,在长辈的教导下,沿用古法工艺,选择了铜盘推。
三年前,黎姐开在街对面,后来搬到了如今这个地方。
一来二去,做这种用铜盘推的粿,已是8个年头了。
可是我相信对于大部分汕尾人来说,铜盘推这个名词是有些许陌生。
平常也很少看到,更不用说见到仍是遵循传统制作手法的工艺的铜盘推。
铜盘推,这种食物,若不是亲眼所见制作工艺,还会误以为是被广为人知的肠粉,但却有别于此。
在制作工序的不同,与抽屉式的肠粉相比,铜盘推的大鼎就得占用了不少空间。
黎姨说,其实汕尾肠粉其实都是铜盘推的另外一种延伸。
也就是说,汕尾人最原始的肠粉,就是如今铜盘推。
在历史的发展河流之下,一些空间有限的店铺里,再加上广府文化和潮州文化的影响,汕尾的人们渐渐地,便用抽屉式的肠粉箱替代了大鼎。
同肠粉不一样,铜盘推不管是在制作速度和流程上,都要比肠粉复杂的多。
如果是肠粉,因为上下很多抽屉式的蒸炉,5分钟就可以做好几碟。
但是这铜盘粿呀,一碟可就要等了,考验的不仅仅是食客,还有制作者的技巧和耐心。
也就因为如此,很多人大多是为了节约空间或化简工序。
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还保留着大鼎的铜盘推市内有两家,另一家就在五马路。
这个铜盘做的粿,简单的来说,就是在烧开的沸水上,往铜盘里倒入米浆漂浮在大鼎上一片氤氲着,利用水蒸气蒸熟。
其实做法看起来跟广州的窝篮拉肠有一点异曲同工之妙。
米浆快速的被水蒸气蒸熟,这时候撒上自己喜爱的配料,静候1.2分钟之后,再次盖上蒸熟。
然后前后推拿开,把配料卷在粿里面,这在铜盘上的粿一推二来就做好了。
吃起来其实口感跟肠粉不一样,相比之下更多了一份细腻。
建议不要鱼露,用一点酱油便能提味。
虾米、花生、肉碎相伴,吃到甘甜的虾米更是令人惊喜。
由于是纯粹的米浆,我们尝试了多遍都不能成功的夹起一块完整的铜盘推,夹起来便会碎掉。
从侧面看,就是近乎可透视、薄薄的一层米浆。
这边表扬一下老板的辣椒酱,曾经见有人抱怨不适应汕尾的口味,因为这里连辣椒酱都是甜的。
这瓶老板自制的辣椒酱,口味很汕尾。
还加入了红葱头,洋葱,汕尾话叫‘露茄’,吃起来只有略微带辣,适合过嘴瘾。
每次做老味道或者汕尾老美食的时候,总是有一种不一样的成就感。
因为很多人的坚持,有一些美食总归还是被依然留在汕尾人的生活里了。
也让自己感觉到每次的采编都充满了意义。
有很多被人们忘记或者还没有被熟悉的,只属于汕尾人的传统小吃,能通过我们被更多人知道,这可能就是最大的意义吧。
本文来源:行缘在汕尾,文案 | 惊蛰,行缘,摄影 | 惊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