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置县较早,地处我省东南部,是粤东各县通惠州、广州必经要道。本县近邻之潮汕、博罗等县在东晋、唐代时期已有佛教传入。而海丰佛教的传入,可溯源于唐代。但因年代久远而志载未详,故很难全面稽考。
现尚存遗址可考之寺庵始创于宋、明、清时代。海丰之佛教千百年来,虽几经兴废、历尽浩劫,而其他从艺术、建筑等在社会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有的寺庵古迹还同近代革命史有关连。法留山(现属陆丰界),顶有天然石室,唐朝元和末年(806—820),潮阳灵山大颠和尚曾居此(参节《县志》)。
因大颠和尚曾居此弘法,所以法留山亦因此而得名。该山有古刹名灯光寺,创建年代未详,相传在清末时为官兵拆毁,今存遗址,现当地村民建一间小庙供佛,香火颇盛。
风髻庵:在县东十五公里大嶂山,创建于明代。昔时当地居民多持长素,虔诚信佛。二十年代期间,彭湃同志曾把该庵作活动根据地,大革命失败后,有一位革命同志至此剃发为僧。后因破烂而倒塌。
赤山寺:在县东郊三里,明万历年间照亮和尚创建,前后二座各三间,左右附舍各五间,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明末清初有僧人住持,至清雍正九年因设置陆丰县,是年十月由闷邑信官绅衿士庶重建,易名“五龙寺”。
清康熙年问,邑人翰林洪晨孚曾寄读斯寺,并撰联题于殿柱,今联尚存,曰:“日余花气薰禅榻,风引钟声渡石桥。”二十年代初期,彭湃同志曾在该寺办学校和印刷革命宣传品,当时海丰县农村第一个党支部在此成立。“文革”时期遭毁,现该寺破烂不堪。
准提阁:在县东郊二里龙山西麓,明万历尘净和尚创建三间。明崇祯年间,邑人太常寺少卿叶高标之弟叶琼标主持大规模扩建,前后二座各五间,两廊各三间,共十六间封闭式四合院,占地面积1944平方米,住僧三十余人,购田六石六斗。此为鼎盛之期。
清康熙翰林邑人洪晨孚撰联云:“青牛东去,白马西来,十万烟云皆有路。明月天心,清风水面,三千世界净无尘。清乾隆十一年十月,江苏金坛县于容城游此阁时,题五言律诗曰:“构阁倚瑶岑,森森竹径深。悬崖飘落叶,流渚舞翔禽。观偈窥禅性,谈空识佛心。偶游忘去住,坐久月相侵。
清乾隆二十八年,该阁又一次修建,耗银二百两,至清末时期,仍有僧人十余人。从清中期至末期,其中有僧策稳、广镇、转超,贵机、登来师等先后居此弘法。民国十三年至三十四年无住僧,1946年当地士绅善信礼请惠东县西来禅院方丈仕开法师,派其徒弟比丘尼仁纯、觉和二师住锡于此,遂成为尼众道场,是年重修,梵音再续。
解放后受政府重视,1957年觉和师被选为县人民代表。该阁是海丰农民运动讲习所和海丰妇女解放协会旧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遭拆毁。1984— 1986年筹资重建,成为海丰县第一座恢复宗教活动的佛教道场和唯一比丘尼庵。修复开放以来,法事兴隆,香客日众。今有瑞根、顺根二尼师住此,均为西来禅院法脉裔孙。
观音堂:在县城东郊里许桥东社,原址在桥东高堂黎村,毁于元代。迨至清康熙年间移建今址,由闽迁移至海丰桥东创基发迹的是吴姓第二代吴希天公,舍其宅地东侧部分而建斯庵,面宽三间,左右两房,庵门建避雨亭一座,总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自民国十三年已无僧人住持,现为海丰酒厂所用。
万寿寺:在县城幼石街西段,历受官府之重视。原址在县城西郊,南宋景炎三年(1278)改建今址,其后相继三次修缮。明嘉靖有僧明琦住持,禅风大展。明万历有僧 普胜承邑令叶维荣之召住持五坡庵,后移锡 住持万寿寺。万历年间照亮和尚曾主持重修 该寺后殿,相继有僧源幌居此弘法,寺在当 年为海丰第一大丛林。
清顺治八年(1651)扩建该寺,其中建 筑面积共1061平方米,分四座,面宽各五 间,扩建该寺时大部分楹联为邑孝廉黄德燎撰题,其中观音殿联曰:“堂上慈悲如父母,座中笙鼓是弦歌。” 万寿寺素有“万寿晓钟”之称,誉为海丰八景之一,古今以来,骚人墨客多有题咏,其中有清治已亥科进士邑人黄易题咏云; “古刹开元日,清钟送夜阑。星高海曙白,露咽晓声寒。度水龙眠破,飞林鸟梦残。
丰郊犹听此,忍冷道心宽。” 康熙二十二年海丰知县姚德基亦题律言一首白:“绮陌鸡鸣更漏稀,萧萧沽寺击鲸鱼。
华钟声辟千岩晓,禅室香浮万赖微。顿令尘中消俗思,如闻云外发清机。蒲牢吼罢 霜空下,际此扪心悟昨非。” 清同治年间有僧广进居此,其原福建南 少林寺僧,曾寄锡罗浮山华首台寺,后移锡住持万寿寺。清末时期,该寺趋向衰落。光绪年间有僧洞华师(惠东县多祝人)住此, 后转至惠东县洋口创建宝华禅院。
光绪三十年至民国十二年,仅有僧慧空(惠东县双金人,俗姓赖)一人居此。民国十三年以后迄今无住僧。1926年成立“海丰县总工会”即在此寺办公,现仍为县总工会会址。今尚有斯寺僧照宽、识尊、性衍之普同塔,该塔为清同治十三年重修,保存完好。
万善堂:(又名观音堂)在万寿寺后, 明万历二十年(1592)僧照亮创建,分前后 二座,面宽各五间21米,总建筑面积378平方米。清道光甲午科贡生邑人林时开曾题咏曰:“附郭招提境最幽,逍遥聊作避喧谋。
深尝世味终须觉,看破寒情自耐秋。时鸟数声 来木末,遥山一角落墙头。眼前挹取都无尽,天际闲云淡未收。”民国初期,此寺仅有二位僧人住持,自民国十三年起无住僧。 1928年,中共东江党校在此寺办公。现为海城镇中心小学使用。
白衣庵:在县城北门外,建于明代,前 后二座各五间,封闭式四合院,清同治,光绪年间月朗师住持该寺,自民国十三年起无 住僧,现庵宇被某单位所用。西田庵,在县城西郊黎厝乡原西门角,建于明代,坐北向南,二进各五间,该庵前面百余米处又有一庵,俗称“下庵”为西田庵 所管理,均于“文革”期间被毁,今存遗址。
宝华庵:在县西南三十七公里小漠镇新 乡,原址为当地之庙宇,创建于明末清初,后因遭风雨侵袭而倒塌。民国二十年,惠东县平海镇榜山寺僧宝山飞锡至此,得当地村民协商护持,遂重建而改为庵宇,分前后二座,进深23米(包括阳呈),面宽各三间(11.98米),面积478平方米,民国三十六年,宝山师返回榜山寺主持寺务,后数年间无僧人居此。
1951年前后,惠东县西来禅院方丈仕开法师应当地皈依弟子及信众礼请,曾寄锡于此弘法,鼎盛一时。“文革期间该庵被毁。1984年由当地信众修复,现为信教群,众念佛简易场所,今有僧谦缘居此,系西来禅院法裔。
深藏庵:在县西南三十七公里小漠镇西北部与鹅埠镇交界之狮山顶,清嘉庆年间僧隆和创建。依山而建,分前后二进,面宽三小间,建筑面积仅120平方米,一向香火颇盛,游人不绝。民国中期无僧人居住,当时由小漠正觉庵僧逸林师管理。近几年才有僧净缘居此,系为西来禅院法裔。
正觉庵:在县西南三十七公里小漠镇北部南军寮村象地山,创建于明代,前后二进各五间,昔时僧人颇多,香火鼎盛,有田租作供养,乾隆四年建“鹅埠义学”时,该庵捐租田六十石为“义学”之用。民国中期,该庵仅有僧逸林师居此,时深藏庵、羊蹄岭庵因无僧人住持,逸林师往返其间管理三庵香灯,鼎力护持。解放前,因无人管理而圯毁。
华严庵:在县西南三十五公里小漠镇渡口,创建于清初,原址在今渡口傍,昔有僧 人住持,于民国中期毁塌。1986年为当地信 众重建今址,距原址过东半里处,现初建一 进面宽三间,左右两附各三间,共占地面积 650平方米,今有僧光振居此。
翦翠庵:在县西隅二十六公里,赤石,后门、梅陇三镇交界的羊蹄岭山,该岭是古代粤东各县建惠州、广州的官道要冲,原开凿于汉代,历经三国、两晋、宋代,或通或塞,至明朝景泰年间砌筑驿道,创建翦翠庵于岭之顶端,一进三间,傍置小亭,住僧施茶,以便行人。
该庵历受官府重视,明万历年间邑令陈汝凤重修,清康熙九年,广东藩司粮宪台徐养仁出巡潮州府,路经此岭,捐资续修,至康熙十一年春重葺落成。时有邑孝廉黄德燎题诗一首曰:“一径纡回最上峰,四时岚气幻山客。尽芟榛芥载棠树,且息疲劳听晚钟。施茗衲僧敲石火,窥人林鸟数游踪。
帝乡子舍含情处,天际云横野色浓。”同年冬,晋阳进士段藻过羊蹄岭庵时即兴题咏,步和黄德燎原韵,诗曰;“曲磴遥通截业峰,聊从法界辩秋容。松间天簌鸣清梵,石上溪声度晚钟。鸟道蔬荒羊可踏,禅关云锁虎留踪。劳人到此频搔首,况值凄其霜露浓。”
清乾隆五年海丰知县李光华奉文在原庵址西侧五里择地移建斯庵,二进各三间,于岭顶原庵址建筑关城兵营,派兵驻卫。该庵于“文革”时被拆毁,今存遗址和碑记。
弥陀庵:在县西偶二十公里羊蹄岭山,明万历年间僧照亮开山创建,历代有僧人住持,为万寿寺分支法脉。“文革”时该庵被毁。
五坡庵:在县城北郊二里五坡岭,明正德十年(1515)为表彰南宋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浩然天气,于五坡岭上建“表忠祠”方饭亭”,明嘉靖十年该祠亭倒圯,邑令刘存仁续修之。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祠亭因遭风雨侵袭而废圮,知县张济时修复,并为使表忠祠,方饭亭得以保护,是年于祠东侧建异屋六楹,乃召万寿寺住持明琦和尚度其徒二人居此看守,此为五坡庵之始。
该庵僧人由官府调拨,明万历有僧普胜住持,清康熙至嘉庆年间有僧慧南,维行,绍贤、在成,崇山等相继居此,现尚存有其昔同塔位于方饭亭后山顶,该塔保存完整,为乾隆三十三年重修。
雍正十年,郡守吴简民、邑令王者辅、绅士暨该庵住持印悟师等重修表忠祠、方饭亭及庵宇。道光十九年(1889),知县张烦暨邑绅士等续修表忠祠,并于祠东侧(五坡庵址)创建“莲峰书院”,该庵移建于祠西侧,书院及庵各三进,面宽各三间及附廊。
咸丰六年(1856)贼匪占劄五坡岭,所有祠亭庵宇佛像等遭残毁,次年春闽邑重修并装复诸佛、圣像。清末民初斯庵变为它用,随之倒塌,原址现为彭湃中学校址。
金竹寺:在县北部十五公里银瓶山,明万历年间僧印宗化募创建,地处海丰八景之一的“银瓶瀑布”之间,风景秀甲海丰。明崇祯邑孝廉黄德燎常游此寺,为赞誉斯胜遂题刻“第一泉”于石壁。
清末民初,先后有僧浚贤,浚陶住持此寺。寺前曲径左旁有一大岩石铭刻着“洗心潭”,左侧直书阴刻数行曰:“民国九年春立。庚申冬予游金竹寺,爱寺旁洼地流泉涌出,水色澄清。
承浚贤上人之嘱颜曰;“洗心潭,取其足以荡涤繁襟,保全灵明云尔。觉云氏题。” 民国三十一年有邑北门人,成妙者曾居此数年重修斯寺。建国初期,当地为建学校而拆寺取料,现存残墙遗址。在金竹寺后面山顶里许有一庵,当地俗称“石庵”,建于清初,规模比金竹寺较小,该庵为金竹寺分支,今存残墙遗址。
大道庵:在县西北部十八公里银瓶山埔仔垌,该庵前后二座,进深25.73米,面宽各三间12.73米,主体面积89.7平方米,左侧附房四间共面积80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末年,僧照亮祖师开山,照亮者号扫云,原福建省连城县范氏子,髫年出家,戒行精进,初建罗峰丫髻山庵,次建观音万善堂(明万历二十年建),三开羊蹄岭弥陀庵,四修万寿寺后殿,又修砌西门大路至黄泥坎,五建 赤山寺(今之五龙寺),六建小溪大道庵 (其寺庵均在海丰县内)。
年七十五,数日前预知化期,示各庵徒众于化日齐集说偈,跌坐而逝,乃海丰开山第一师祖(见同治、光绪年间有僧进道师居此,该庵乃万寿寺分支法脉。自民国十三年以后无僧住持。
大革命时代至抗日战争时期,海陆丰农民自卫队、游击队曾住此为革命根据地。当时红军四十九团团长彭桂同志和红军三连战土先后曾 住此。民国二十四年,当地村民曾重修该庵,建国后被作为农场和其他单位使用。至1988年本县旅港的几位人士捐资重建。
鸡鸣寺:在县北部十四公里莲花,银瓶二山交界处,俗称“半岭庵”,原寺址在今址对面五里之莲花山下,清康熙三十二年僧印真创建。后移建今址,前后二进各五间。民国中期,该寺毁于战火。
今承政府重视准为宗教活动场所,由当地首先发起重建,蒙海内外人士赞助,于1988年冬,由潮州开元寺方丈定持法师主持重建奠基典礼。现绘成蓝图拟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斋堂、禅堂等。今有僧达观师居住。
云林庵:在县北部二十公里莲花山东麓沙田岭,始建于明代。据同治版《海丰县志,载:沙田岭为惠东海丰二县交界,崎岖险绝长三十余里,道路倾仄,人嗟艰阻,戴象贤发心捐金千余,平铺石板,创建云林庵,延僧施茶。由此可见戴象贤乃创建该庵之大檀越,历代有僧人住持该寺。“文革”期间寺僧被迫离去,今存破庵。
莲花庵:在县北部二十五公里莲花山顶,前后二座各五间,左右附廊,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始建于明朝中期,俗称“飞瓦庵”,地处绝顶,为海丰各寺庵地理位置之高峰。该庵附近有“书房窝”之地称,传为明朝万历戊午科举人,天启壬戍科进士邑人姚恭,崇祯庚午科举人姚敬兄弟在此造茅蓬读书之处,其兄弟俩常游该庵与僧吟唱。
民国二十九年有僧承良居此弘法,当年 住有僧人三人。承良者祖籍潮州市林氏独生子,世居海丰老渔街,自幼持素念佛,宿有善根,年二十出家该庵,至解放初期,返潮州隐居。该庵曾是革命根据地,“文革”时被 拆毁。
长庆寺:在县东南二十公里赤坑镇鹤发村西侧,前后二座进深32米,面宽五间19米,建筑面积608平方米。始建于南宋宝祜二年(1254),初名“长明寺”是海丰现存较早的寺庵。清乾隆三十年重建,易名“长庆寺”,俗称“新庵”沿称至今。
清光绪十六年十一月重修,并在寺门建置“避雨亭”一座。清末明初,有僧传锦师、传淑师、传会师,平鹫师相继住此,其系陆丰元山寺法脉分支。民国三十年以后无僧人住持,现后座倒塌,前座及避雨亭尚存,然香火不绝,为当地善信礼佛之处。
得道庵:在县东南二十九公里捷胜镇 (今属汕尾市城区)西山,始建于明崇祯年 间,初名“云山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住持僧遇缘师重建斯寺,易名“得道庵”,时请碣石镇中衡游府正任水师提标前营都阃府吴祥光(韩江人)题“得道庵”寺门石刻匾额,并撰题寺联曰:“得解脱时山海小,道元妙处地天空。”(今尚存)。得道庵分前后殿及左右两廊,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外有山门,周围有“圣地灵岩”、“曲径通幽”、“虹桥捷 步”、“碧涧流泉”、“莲池印月”、“石壁苍松”、 “石船泛陆”,“仙井盘空”等八景之称。庵后北侧四米高的岩石勒刻着“护国镇海”字迹,为清宣统三年楚南昌江县周昆所题。山门右侧石壁有“点头”石刻为捷胜清末庠生林大慰所题,石壁上还有民国初年,出家该庵比丘根慧师题刻一绝句,诗曰:“挂饧西山乐有余,到头名利总空虚,山僧自愧根底浅,六贼纠缠费扫除。”
据传,根慧师原为民国初年 一军阀旅长出身,因看破尘世,遂投遇缘和尚剃度为僧。山门前径道左侧有民国二十年海丰出巡县长姚芝莱题刻“同归佛海”字迹。 “文革”期间,该庵受到破坏。1986年由当地筹资重建,昔时石刻遗迹保存完整,历来吸 引游人至此留连,为滨海风景胜地。
海丰寺庵其余还有:“丫髻山庵”在县东北二十五公里罗峰山,明万历年间僧照亮创建,现已按原貌修复。“观音庵”在县南十二公里陶河镇观音山腰,该庵于抗日战争时期遭日本侵略者拆毁;“径口庵”在县南十三公里径口乡侧,“文革”时被毁。
“古田古刹”在县东南十七公里东涌镇湖田村,始建于明初,清嘉庆十七年住持僧能善重修,现已残破,尚存有“湖田古刹”石匾一通,向来香火不绝,为当地善信礼佛之处。“建福庵”在县西南十五公里梅陇镇,始建于明代,前后二进各五间,原貌尚存,香火颇盛。
“平安庵”在县西二十公里平安埔,建于明代,此迹已被作水库。“万佛楼”在县北十三公里公平镇布街,建于民国中期,前后二进封闭式四合院,原为居士念佛之简易场所,解放后被其他单位占用。
海丰历史悠久,昔时有寺庵30多座。明清时代海丰佛教极其鼎盛,清末至民国时,全县僧人约五十人。“文革”时期寺庵遭受残毁。而现已修复的寺庵仅八座,全县现有佛教徒约200多人(其中僧尼七人),比较知名的有邑人旅港人士吕伟东老居士、吕烈居士,郭丰杰居土等,他们对家乡的佛教事业极为关心和支持。从现状来说,海丰佛教发展还是极其落后,这有赖十方大德护法弘扬。
今幸党和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海丰佛教初有转机,大部分佛教徒在为佛教事业和社会文明建设中作出了应尽的义务和贡献。
本文作者:吴福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