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本来是一件小事,茶体现着一种“中和之美”,所以流行于全国各地的都是温文尔雅的“品茶”。但是在海丰以“茶”延伸的名目较多,如咸茶、菜茶,甜茶等,已经成为海丰人舌尖上的特色饮食风俗习惯了。
在清代海丰举人黄汉宗就有“海丰风俗尚咸茶,牙钵擂来响几家;厚薄人情何处见,看她多少下芝麻。”的诗句,诙谐生动,洋溢着生活情趣,写出了当时茶文化的盛况和人间世俗情态。
也许很多朋友到海丰做客时只知道“咸茶”、“菜茶”,也是吃得最普遍的美食,而不知道所谓的“甜茶”,但是在海城镇下巷姓马的人家来说却蕴藏着非同一般的民俗信仰。
每当正月十五时,家家户户都会端出一碗热腾腾的甜茶招待你,这碗甜茶里装满了马家人的真诚与祝福,让人感到浓浓的朴实乡情。
那么,下巷马的“煮甜茶”这项民俗是如何形成的呢?它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据说与其祖先马德坤有着密切的联系。嘉庆十七年(1812)四月初四日,马德坤出生于下巷一家庭,父马世雄,母卓氏。
童年时(约十岁左右)因患伤寒肠胃病,家庭贫困无法就医,长期疾痢。有一次恰好是正月十五日,其母卓氏在下巷前的高桥(石桥)下正洗着马德坤的一大堆的“屎裤”。
此时,有一白胡子的老者见之,便教其速买生姜、乌糖加水煮熟,吃之就好,就在卓氏感激抬头望向桥上之时,老者已瞬间不见了,卓氏认为是“仙人”点化,于是回家照做,果然,马德坤吃了以后便痊愈了,因而得救。
海丰县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吴福钦讲述:
从马德坤得仙人点化的传说中,我们不难发现是生姜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从医学角度来看,正好是对症下药。古人曾留下食用生姜口诀:“女子三日不断藕,男子三日不断姜;早晨吃片姜,赛过人参汤,常吃萝卜和生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所以用生姜煮糖水医治伤寒肠胃病在医学上是科学的。
根据有关医药书籍记载,姜:辛辣,性温,具有解毒杀菌、健胃、止痛、发汗、解表散寒、抗衰老的作用。
后来,马德坤长大后,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会了鉴定银元真假优劣的技术,并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之后,他在下巷大规模兴建房屋和宗祠,并四处购置产业,成为当时县城的名门望族。
每当马德坤在回忆童年经历时感慨万千,为了让后人不要忘记 “仙人点化”和自己“创业兴家”的历史,他便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家族吃“甜茶”的惯例,以示纪念和感恩“仙人”之德,他本人也得八十九高寿而善终。其子孙也遵循祖训,世代相沿。
至今,下巷马氏在元宵节煮“甜茶”的习俗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了。每逢正月十五日前,下巷马氏族人便要备足生姜、红糖、花生仁、炒米、芝麻等材料,家家户户首先煮好三碗“甜茶”敬拜先祖之后,才广邀邻居、亲戚、朋友吃“甜茶”,寓意着“正月十五日吃甜茶之后添财添丁、兴旺发达、顺顺利利”的美意。
这已成为一个家族的特有习俗,对回顾先祖的功德,悼念已故亲人的恩情,勉励后人,铭记先人,秉承感恩尽孝的美德具有现实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