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陆丰河东镇甘坑村的友人清哥从外地回来,邀我到他乡里一游。甘坑村前有一个木坑农场,以前有知青在那里劳作,现在种些菠萝、油柑、香蕉。油柑沿路随手可摘,很甘甜。秋天的甘坑,景色美丽;大山深处的古村落,人文历史浑厚;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在甘坑附近的后龙先后建了陆丰县的劳动大学、“五·七”干校、知青农场、陆丰县师范学校等等。六十年代后期建干校、七二年开始知青进场、七七年建师范,直至八七年师范迁出新校址。后龙甘坑独领风骚近二十年。 后龙距陆城10公里,以前要走弯弯曲曲的小路,觉得很远。现在修了平坦的水泥村道,小车一会儿就到。特别是这里接连新建了陆丰市技工学校、陆丰市龙山中学新校区、陆丰市高级技工学校等等。这些学校规模很大,从陆五公路边开始,向东连接着延伸,几乎接到后龙老师范旧址。
五十年前的蹉跎岁月 五十年前的“五·七”干校、劳动大学、知青场、师范校址,有的荒废了,有的重建合并了,现在只有一个大型的现代化的养鸡场很醒目。养鸡场内的旷町上有一个小雕塑,一男一女两个小青年,手持镰刀、锄头,脚边堆放稻穗。据说是当年在这里劳动的知识青年三十年后故地重游,怀念逝去的青春,筹资修建的。也只有这个雕塑方能告知后人,这里曾经有过的历史。
1972年至1980年先后共有553名本县应(历)届中学毕业生陆续到此参加劳动。分驻后龙、木坑、黄塘、鹅池、胡椒、鸡队等6个点13个所、站、队,集体居住,集中劳动。1974年开始,部分知青因参军、招工等原因离场,1980年才全部回城。
后人是历史的看客,应该相信历史上有过的一切都是上苍最好的安排。
干校、知青场、师范学校集中在这里,数百人在这里学习、劳动,就有数百个家庭牵挂。“后龙”、“甘坑”成了当时东海人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说它独领风骚近二十年一点都不为过。
青春易逝,你我皆然。怀念逝去的青春,其实是在怀念那段青春岁月中建立起来的情谊。那批知青已近古稀,他们还准备在今年国庆节期间组织场友联谊会,回场部去看看。五十年前的蹉跎岁月要让它结出快乐、幸福的果子。 木坑场秋色 木坑场是当时6个知青点中比较大的林场,就在甘坑村外,面积500亩,都是山壑。除了一条通往大山深处的羊肠小道告诉你这里曾经有人来过,视野所到之处都是原生态的;这个场是清哥的朋友承包耕作,但山面太宽太阔了,管不来。茂密的山草,高大的树林,咚咚的泉水,深深的山谷。找不到一点50年前知青在这里生活、劳动的痕迹。清哥随身带来两个塑料袋,在登山的小路旁的树丛中这里摘两粒,那边摘两粒,到山顶时竟采摘到几斤油柑。看着象是山里野生的,其实是前些年种的优良品种,很脆、很甘甜。路边长着菠萝,但未成熟;坑沟边有香蕉林,细看每一株都长着一排香蕉。用山里人的话说:小种赢大买。只要勤劳,土地从来不误人,有耕耘就有收获。 多情的大山
后龙、甘坑,直至葫芦輋都属狮子嶂山脉,这是一条神奇的山脉,不管是山脉的北面陆河县的河口镇嶂下村、山脉中腹的大安石隆箜,还是八万镇的纳军村,绕着这条山脉的东西南北随便走,发现这里的水资源非常丰富,大部分山顶都有泉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长。在泉水走过的沟边埋一支塑料管,就能24小时把水引到家。木坑林场也一样,一条水管架过山面,山坡建一个水塔,将泉水引下来,可供吃用、浇园。
狮子嶂给我的印象就是一座“湿山”,似乎只要搬开山顶的山石,刨开山土就能找到泉眼一样。山有水相伴倍增诗意,也更有生机。他们相依相恋千秋万载,演绎了满山翠绿,百花盛开,大地的丰收。
淳朴的民风 山里人团结、有爱心。因为在山里要跟野兽、山贼作斗争,这种险峻的环境只有靠大家团结才能生存。一代代人这样传承,就形成了习俗、民风。
这几年村里办起了幸福食堂,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午餐和晚餐。办得很好。可早餐没开膳,几位单身老人觉得很不方便。甘坑的史、甘坑的情,甘坑的如画风光,不虚此行。
来源:善美东岸
图文:吴志跃 编辑:黄晓萍 审核:马泽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