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丰县城G228国道和X127海联路交汇处,有一条毫不起眼的田间小路,自北朝南,途经海丰县附城镇联河村委会上楼、湾路、下楼、荣山村委会乌石张、道山村委会乌石叶,直至道山村,全长约5公里。昔日,县城南郊或丽江以南汕尾、马宫、红草、陶河等镇到来海丰县城或过鹿境渡北上东笏、高田进入县城,或过道山渡经此路分别从马厝舖、厦巷进入县城,是旧时县城南郊主要通道之一。
当地相传,明末崇祯年间,陶河镇柑厦村从县城迎请妈祖神像回村供奉。当他们抬着神像经过蚂蟥地时暴雨骤来,于是众人便在这路边草寮里避雨。待雨过天晴,众人欲抬起神像继续赶路时却感觉肩膀上如有千斤负荷,怎么也抬不起来,虽屡试皆是如此。大家奇怪之余,有人群中长者提议掷杯问卜,最后按照掷杯问卜的结果将妈祖安置在这草寮之中。
不久,在附近百姓和过路人众的努力下,集资在此修建天后宫一间,并在庙盘搭建茶寮一间经营茶水赚取利润供天后宫日常所需。到清顺治年间,小庙破败。时有石帆都碣石人姜炯,明崇祯五年壬申科贡生,任广西浔州府教授,因不服满清统治,在此庙隐居,著有《奚囊集》,为妈祖庙题联一对:天恩沾绿千山树,后泽留香百代花。在他的主持下,天后宫得以重修,初具规模。 清顺治年间,下街吴氏家族迎来辉煌的时刻,八世祖吴心海、吴耀阁两兄弟经过努力成为了海丰地区有名的富翁,捐建西华庵、西田庵、城隍庙,修建洗脚桥和西门外至马厝舖道路等。后其两兄弟因乐善好捐分别被朝廷钦赐为正五品武德将军和正四品都阃府。其中,兄长吴心海开创马厝舖吴氏东笏、长合、上围、下围、上八房,吴耀阁于康熙初年携子孙到马厝舖南开基,发展成为马厝舖吴氏金竹围、银竹围等下四房,开创了马厝舖吴氏这一支大族。
吴耀阁创基金竹围、银竹围后,在两村间数百米通道南北两头修建可供族人歇息的楼亭,中间连接可避雨遮晒的长廊,规模甚为壮观。无数过往这县城南郊的官道的人们望着这旁边的百米长廊,无不为吴氏的富有而赞叹。故后来金竹围和银竹围又有上楼和下楼之称。吴耀阁在兴建百米长廊的同时,对位于银竹围左侧的天后宫进行了修葺。
咸丰年间,历经两百余年的妈祖宫年久失修,附近湾路、上楼、下楼、田中央、厦口、乌石张、横港、曾厝塭等八村信众集资重建妈祖庙,起名天福宫,并成立天福社。重修后的天福宫占地1528平方米,为两进一拜亭、两边附厝建筑格式,前方建有戏台。 大革命期间,彭湃、郑志云等同志利用天福宫的影响力和这条每天过往百姓络绎不绝的西南郊的道路,多次到天福宫发动群众,吸收附近很多先进青年参加革命,这里逐渐成为了西南路地区革命人士和先进群众的聚集点。中共西南路总支部成立后,天福宫成了我党重要的联络点。受党西南路总支委派,许潭镜在此多次联络南片进步人士开会,最终成立城港约等支部。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天福宫也是我党的秘密联络站之一,为我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1941年10月,日寇入侵香港,何香凝、柳亚子等在我党的保护下从香港走水路从马宫经西南郊道路进入县城,途中在天福宫有过短暂的停留,并在当地同志的保护下进入县城,后转移到后方。可惜的是,这座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建筑在上世纪60年代因特殊原因被铲平。
天福宫所在的蚂蟥地,面积不过两千平方米,除了天福宫建筑面积,前面的广场不过数百平方米。每逢妈祖诞辰演戏,附近三乡六里百姓前来看戏,无论多少人都能在戏台前找得容身之地。所以当地传说这“蚂蟥地”是活地,有容人之神奇,因为蚂蟥这种生物具有伸缩的本能。
曾几何时,厚重的历史和神奇的传说随着古道湮灭在了历史的时空中。如今,历史进入了新的篇章,天福宫得以重光,这杂草丛生的古道又何尝不能变为坦途?
来源:善美东岸 文字:许宇奈 图片:许宇奈 编辑:黄晓萍 审核:马泽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