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四面环山,就像一处盆地。河流在盆地中间蜿蜒流淌,沿河两岸散落着许多小村庄。河水源自东边的山脉,故上游一带村庄唤做东坑。河水七拐八湾,绕着一座叫石头坪的小城流出去,渐渐地就有了石头坪渡口。弯弯的河道顺着低洼之处一路向西,最终汇入黄江河流域。 美丽的黄江河,河面宽广,碧波荡漾,数不清的船只来来往往。好些船儿,沿着河流,径直来到石头坪渡口。得益于便捷的水上交通,石头坪老早就形成了热闹的墟市。每月逢三、六、九的日子里,人们依约而至,到石头坪赶墟、做买卖。
在我很小的时候,总能看到在河道较缓、较浅之处,有一排平整光滑的大石头露出水面。人们依靠踩踏着它们过河,这便是我最早见过的石跳桥。
上小学的时候,我走路到河对岸学校去读书,每天往返得走四趟石跳桥。我还记得第一次走石跳桥的情景,简直就是一次大冒险。前脚举起来了,心里却在犹豫着——总把握不了该迈多大的步子。殊不知一块石头往往只容得下一只脚掌,只要前脚踏出去了,后脚就要紧接着跟上去。整个过程,必须得马不停蹄、一气呵成。可就因为这一犹豫,一时间竟乱了方寸,来不及迈步,“扑通”一声便掉进河水里了。后来,走得多了,我的经验也逐渐丰富了。每一次踏上石跳桥,就像一阵风儿似的飞奔而过。那轻盈的步伐、奔走的速度,陡然生出一些成就感来。
也有一些不敢走石跳桥的人,其中不乏有些大人。或许他们是因为内心害怕或是腿脚不够灵活的原因吧,一到河边他们就得卷起裤腿、提着鞋子,一路小心翼翼地蹚过河去。
可是对于我们来说,石跳桥上的每一块石头是否平整稳固、是否湿滑松动,都了如指掌。便不再迟疑,纵身起跳、抬腿迈步,轻重缓急、灵活自如。许多时候,几个小伙伴结队而过,大家动作协调,姿态优雅,真是惬意之极。
偶尔我们也会有失足的时候。由于石头常年在水里浸泡,好些已经长满了青苔。若是哪一次走得急了,一不留意,脚底一滑便掉进河里,那就落得满心懊恼了。
夏日,河水暴涨,没过了石跳桥。好些小伙伴,索性将衣服和书包团成一个包裹,一只手将其高举头顶,另一只手拨着河水转眼就游到了对岸。
那年春天,家乡要造桥的消息一阵风似的传开了。乡亲们议论纷纷,都在猜测着、盼望着,每一个人都喜形于色。 一个秋日的下午,我们放学回家刚从石跳桥走上河岸,就发现河岸上插着许多红色的小旗,我们为此而感到兴奋,知道马上就要开始造桥了。果然没过多久,造桥的工程队一到,造桥的工作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新桥的位置就在我们学校附近,课余时间我们总会跑过去远远地看着师傅们干活。只见那些造桥的师傅们有的是力气,他们将拖拉机运来的大石头,铺作桥基,砌成桥墩,筑就了坚固的桥头。新桥并不高,两个巨大的桥孔上盖着一块厚实的水泥板,算是桥面。桥面两边也没有栏杆,人们把这座桥称作“过水陂”。也就是说夏天水位上涨,河水还河以从桥面流过。
到了年底,新桥建成竣工,乡亲们就此告别了打着赤脚过河的历史。就在这年,家乡的公路也建成通车了。
家乡的河就像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别看它平日里温顺平和、容易亲近,可每年夏季一发起大水来,那真是瞬息万变、翻脸无情。老人说,很久以前某个夏日,有对姐妹结伴过河上山割草。直到傍晚回家,姐姐与妹妹竟全然不知河的上游已在发大水。就在她们各自挑着草担行至河中心处,滔天的洪水席卷而至。姐妹俩来不及躲闪,瞬间就消失在洪水之中。
还有一对好兄弟,经常在河对岸放水牛。那天两兄弟高高兴兴地牵着水牛回家,恰逢河水暴涨。兄弟俩都仗着水性好、胆量大,赶着大水牛就过河了。哥哥牵着牛绳子走在前面,弟弟拉着牛尾巴走在后面。可是他们还没走多远,一个漩涡就将他们全卷走了……
小时候听到的这些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给家乡的河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从而令我对它心存敬畏。 每到雨季,河水就会漫过桥面。孩子们每天的上学与放学,无疑就多了一份危险。这时候,河对岸学校里的老师们就得轮流着早早地守候在两边的桥头,安全护送孩子们过桥。雨下得大的时候,老师还得整天守在桥头,以防备个别调皮的孩子私自过桥而发生危险。
或许习惯了下雨天气,许多人都不甚在意。正午过后 ,雨势越来越大,天空仿佛撕开了一道裂口,瓢泼大雨从上空倾倒而下。见此情景,学校停课,商店关门,人们都匆匆赶回家里避雨。傍晚,磅礴大雨依然没有半点要停歇的迹象。屋檐下,雨珠汇成小溪,四下横流。田间沟壑、山塘堤坝,洪水滚涌翻腾,滔滔外溢。所有的水流,夹带着地面上的种种废弃物、枯枝败叶,一股脑儿倾倒入河。黄褐色的洪水,犹如一匹匹桀骜不驯的野马在河道里横冲直闯。桥孔被杂物堵塞住了,巨大的水流便咆哮着从桥面上奔腾而去。
夜里,防汛应急指挥部全员出动。抢险救援队员驾着冲锋舟、皮划艇匆匆赶来,一些群众自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也赶来了,大家迅速投入到了这次抗洪抢险救援工作中去……
直到凌晨时分,雨才完全停住。洪水渐渐地退下去。可这座桥,在巨大洪水的冲击下,已然变得千疮百孔、危机四伏了。
家乡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洪水过后,人们一直心有余悸。
乡亲们痛定思痛,决心重新建造一座坚固的大桥。可是造一座新桥,对于并不富裕的乡亲们来说,确实面临着重大的资金难题。
就在这个时候,当地政府部门全面动员、多方筹措资金,再次将家乡造桥修路的事摆上了议事日程。
“若想要致富,造桥与修路!”
“扶贫先扶志,致富靠自己!”
……
在通往家乡的主要路口,醒目标语口号相继树立起来了。
一时间,乡亲们奔走相告,无不欢欣鼓舞。就连各个村子里的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也积极行动起来了,他们振臂疾呼,极力号召社会各界贤达人士为家乡的建设与发展解囊相助。
就这样,在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人士热心帮助下,家乡的第一座大桥——华南桥,在乡亲们殷切的期盼中诞生了。巧合的是,这座由家乡一位乡贤斥资兴建的高大雄伟的石孔桥,就耸立于当年第一架木桥出现的地方。所不同的是,新桥已不再孱弱,足以抵挡住滔天的洪水,担当起历史的伟大重任。
此后,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人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家乡的河面上,一座座新桥相继出现;曾经遭受堵塞的河道也进一步得到了疏通与治理。家乡的公路在不断地拓宽,并且全都铺上了水泥路面。沿河各个村庄,完全实现了村村通的伟大工程。家乡的陆上交通更为便捷了。
如今,沿河两岸村庄上的人们,再也不用因为夏天发大水而担心受怕了。学校的老师也终于不再为孩子们雨季上学的事而忧心忡忡了。 每天,家乡公路车如流、人如潮。各种各样的车子在每一座桥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东坑九月十五的民俗活动,依然热烈而隆重。而石头坪这座昔日的热闹墟市,却悄然退隐于记忆深处。
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了。
来源:善美东岸,文:钟文标,图: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