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本地人喜欢喝茶,如功夫茶、擂茶、咸茶,还不得不提早茶或“喝早茶”。这里的早茶是指广式早茶,粤语方言区叫“叹”早茶,三五好友或一家大小,上茶楼,围坐一起,泡一壶茶,茶料有普洱、红茶、绿茶、铁观音、菊普、花茶任客挑选,品尝若干碟点心如小米、牛肉丸、凤爪、虾饺、排骨、肠粉、叉烧包、牛百叶、糯米鸡等。餐桌上,水蒸汽袅袅上升,茶香飘溢,言谈欢快,传递的是愉悦和幸福;饮的不光是茶,更是生活态度。
茶楼有丰俭由人,环境舒适,氛围宽松,点心品种繁多,据说有上百种,让人眼花缭乱,刺激着人的食欲,也体现了广东饮食文化的兼容并包等优点,受到大家青睐。因此,退休后的亲邻好友“侃大山”,与客户“倾生意”(谈生意),老同学轮流做东“请喝早茶”聚会都上茶楼。
大家一就坐,服务员会端来一盆开水,动作娴熟将碟碗杯箸往热水盆里,一放一刷一捞,按客分食具,各就各位,喝茶正式开始,轮作东朋友或晚辈提壶倒茶,回予指节轻叩回谢。几口清茶下肚后,腹中清透滋润,开始上点心,早年的茶点由带煤气罐的小车推着,食客自取。如今,由食客在卡单上勾画,即点即蒸,茶点更为新鲜,茶楼里的环境也因此更为清静、安全。选点心往往随各人所爱,有选怀旧型如红城大包,“肚量”小的人,一个下肚有饱腹感;有选传统型如小米、烧麦、菜包、粥等等,还有各新款式如奶皮、奶饼、蛋咔等,不一而足,点心品种不断催陈出新,与事俱进,既讲究口味又外观精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点心的质量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喝早茶也是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期间,除了喝茶品点心,还伴随着畅谈家事、国事、天下事;谈心叙谊,倍感亲近或洽谈业务,协调工作;还有看报,甚至于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也常用“早茶”方式进行。喝早茶已经不是一种纯粹的消耗时间方式,而是一种文化。
喝早茶和吃宴席与西餐相比,少了一些矜持,多了一份随意与宽松,食客们腰间别串大钥匙,上身休闲衬衫,下身短裤人字拖,走一步路都透着一股悠闲劲,老烟民还能点上一根烟,吞云吐雾。大家可以叽叽喳喳讲话,热闹非常,没有西餐厅满满的仪式感与戴峨冠貌的服务员,更不在乎是否有端庄的“吃相”“坐相”。
改革开放以后,喝早茶从广州、香港等传入汕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广式早茶的鼎盛期。据说,香港、广州很早就被开发成商埠,工商业发达,市民、商家、伙计生活节奏快,为了赶时间,早便匆忙到街边的摊档吃点东西果腹,喝杯茶并驱睡意。清朝道光年间,广州街头出现“二厘馆”。“二厘馆”多为一间平房,摆几张木桌和木凳,供应茶水糕点,路人可以歇脚谈话。这,就是茶楼的前身。“夺魁品罢雨前茶,楼开绿雨试新茶。”这是最早出现在文字中描述喝早茶的诗句(清道光年间泰州诗人朱馀庭)。精明的商家,抓住机会,便逐渐建起富有南方特色的雅席大“茶居”。喝早茶便风行起来,老年人、家庭主妇晨运后便到茶楼“叹世界”(“叹”在粤语中是享受的意思),来个“一盅两件”(是广式早茶文化俗称。一盅是一壶茶,两件指两笼点心),实际上,就变成“一盅三件”甚至“多件”,饱餐后,各忙各活。
汕尾作为通往广州、香港的贸易港口,商旅往来频繁,自然也兴饮早茶,但起初并不像广州、香港那么早,大概是上午九时左右开始营业至中午,叫“早茶晏”。据说,当年的得云、乐天、云泉及有得栈、珍香等老字号茶楼的“走楼”,还是仿效省港茶楼,用“白话”(粤话)叫卖包点的。早茶能够长盛不衰,是与自古以来贸易兴盛,经济发展迅速分不开的。
喝茶总离开文化。喜欢喝茶的朋友可能会听说“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这副对联,据说,广东著名的茶楼“陶陶居”,在80多年前,店主为了扩大影响,招揽生意,用“陶”字分别为上联和下联的开端,出重金征茶联一副。当时虽有许多人跃跃欲试,但终因用字出奇,难有佳作。结果有位过路的外地人,嗜茶善文,终于作成。不但把“陶陶”两字分别嵌于每句之首,使人看起来自然、流畅,而且还巧妙地把茶楼沏茶技艺和经营特色,恰如其分地表露出来,传诵至今。看来,茶楼不仅是“吃”的地方,还是文化之所。
如今,在海丰县城有不少茶楼,茶点质量上乘,但不如以前热闹,现在喝早茶是以老年人居多,大概年轻人熬夜、吃夜宵多,日益远离早茶。有些睡懒觉后很晚去茶楼,早茶与午餐合二为一。喝早茶,除了品茶香,更是品烟火气里的幸福时光。
来源:善美东岸,文:马泽松,图: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