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象山,位于陆河县南万镇南天湖旁,地理坐标:北23°20'27.71",东经115°33'44.88"。海拔653.1米。神象山原名“乌面嶂”,因位于莲花山余脉猴峰嶂下,山形奇特,山顶丛林茂密,四周是乌色的石头。故取名为“乌面嶂”。后来人们发现整座山是由一块巨大石头形成,头部和臀部轮廓比例恰到好处,耳、嘴、鼻活灵活现,其形态酷似一头大象在湖中饮水,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后来此山就有了很多有关大象的神话故事,故得名“神象山”,并将其列入南万红椎林自然保护区之范围。现在神象山头部观音莲座下的岩石处,刻有今人蔡学仕题的“神象山”三个黄色大字。
山下的南告水库又命名为“南天湖”。库区水面约4平方公里。1985年2月竣工,是一座兼有截洪与蓄水发电的多功能大型水利工程,集雨面积152.70平方公里,库容7870万立方米。湖畔的神象山形状奇特逼真,山水清幽,环山倒影,相得益彰。南万镇公路迂回曲折盘山而上,与雄伟壮观的水库大坝构成了一幅奇特的大自然风景画,吸引着四方八面的游客。
风景就是山水相依,没有南天湖,神象山就会失去特殊的韵味。南天湖,让神象山的阳刚变得柔和;神象山,也让南天湖的阴柔变得阳刚。2005年被开发为神象山公园,成为生态陆河的旅游景点之一。2016年11月,陆河县正式启动“陆河八景”的评选命名活动,神象山和南天湖被评为陆河第一景《神象映湖》。
乌面嶂又为何更名为“神象山”呢?这里有三则陆河民间传说。一说是很久以前,此地恰逢旱灾。方圆几十里寸草不生,庄稼枯死了,果树也枯死了……嶂下的居民颗粒无收,面黄肌瘦,老人们已奄奄一息。人们顶着火毒的太阳,只能望天兴叹。这一情况被关注人间疾苦的观音菩萨察觉。于是马上上报天庭,玉帝便派神象下凡以解除民间旱灾。神象奉旨下凡,便在深夜人静时用鼻子从深涧中吸水到嶂顶一天池处,再流到山脚,慢慢地庄稼绿了,果树也绿了……人们脸上洋溢着笑容。玉帝为嘉奖神象的功绩,便让神象化作此山以佑此处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山顶的天池至今还保留着,不管春夏秋冬里面都有清澈可见的泉水呢。二说在南宋景炎元年,宋帝昺逃难,神仙派遣一只神像抵达万輋救驾。当南宋小朝廷饥渴难耐之际,只见一头大象用长长的鼻子伸进深涧,不停地把泉水吸起,倾吐于宋帝面前的石臼里,还采摘山中野果让其充饥。眼前发生的一切使宋帝昺连连称奇,称赞大象为“神象”,从此,“神象山”的美名便流传至今。第三个有关“神象”的民间传说,则来源于南万《吉象歌》。南万原是古代海丰畲(輋)族居住的地方,古称“万輋”。相传明末清初时期,万輋地区瘟疫肆意流行,当地群众大都患上了瘟疫,面黄肌瘦,浑身乏力;既不能下田生产,也无力气上山砍柴,留在家中奄奄待息。有一天,万輋上空金光万道,遍地通红,金光中只见一头大象从天空中徐徐降落,化成南告溪边一座山,伸出长长的鼻子,日夜吸饮着溪水。
沿溪边的客家居民食用了溪水之后,恢复了体质和精神,有力气耕耘农田。神象的到来使万輋瘟疫悄然遁去,万物复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因此,当地群众视大象为吉祥的化身,人们称之为“吉象戏水南天湖”。为了纪念吉象,让吉祥长驻南万山区,民间巧匠削竹为架,用布为皮,制成大象模型。以当地客家山歌对唱,取名为吉象歌。并配以肩挑手提花篮的小姑娘,合着铿锵的鼓乐出现在民间,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歌词也不断更新,成为当地固有的古老民间艺术瑰宝。现在,《吉象歌》已成为家喻户晓朗朗上口的民谣。其原始的音乐腔调,原汁原味的客家表现形态,抒发了人之所思、所感、所见、所闻,以通俗的词语对唱,把人们的劳作、感叹、幽默、爱恋等生活情形表达出来,被评为汕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因此,人们称赞神象山是一座有内涵有故事的山。
而今,当地部门为了充分发挥神象山的旅游优势,在左侧的徒步山道上架设长200多米的登山木梯,通往山上的“一线天”。同时,在山的北面开通了盘山而上的汽车公路直达山顶。当游人沿着木梯拾级而上时,聆听着山顶传来的佛陀“劝世歌”,顿觉胸襟豁然,心灵净化。山上林海茫茫,苍翠欲滴;百年古树,随处可见;一阵阵山风吹来,爬山的疲惫随之消失。过了“一线天”,在半山腰有个观景亭,要领略“南天湖”的风情,就可以在此亭上俯瞰山脚下湖光潋滟的南天湖,或者登上神象山俯视湖面,呼吸着湿润芳香的山野清风,环顾四周,群峰拥抱,美景尽收眼底。顿感神清气爽,情怀尽舒。山顶建有一座高34.1米,500余吨重的观音塑像,坐在神象山头部的莲座上神态逼真,堪称粤东第一大观音像。因此,神象山又被驴友们称为“观音山”。游客在这里烧香拜观音,真诚祈祷平安,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陆河籍诗人陈显赫离开家乡北上首都时,特意游览神象山和南天湖,留下《望神象山》诗曰:“清风万里愿行深,世上谁曾识大音。甘露一湖从碧落,千秋照亮是人心。” (图片来源:彭少柯、彭桂雄、叶建亚、罗兆安、彭锐锋、李海航。)
来源:东岸,图文:叶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