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刘阿梅吞吐拳、罗山拳、扒龙舟 ----------------------------------------
刘阿梅吞吐拳
刘阿梅,又名刘远跋,南拳三大名师之一,1861年出生于海丰城东桂树港邦塘村,从小喜爱中国武术,最初在公平郊区万福庵跟随法师学拳艺,清光绪八年,刘阿梅离开家乡,先后到福建泉州石角山少林寺、湖北武当山群仑寺、山西大同寺拜师学艺,后回到故乡,在公平码头当挑夫和授徒为生。刘阿梅综合了中华武术素有外家拳之称的少林派和内家拳之称的武当派等各大门派的武功,独创了“吞吐拳”。《武林》杂志曾评刘阿梅为清末中华十大武术名家之一。
刘阿梅吞吐拳,其特点是高架软手,灵活善变,以柔克刚,借力用力,攻守兼备。该拳种传承已有数代,刘三、朱友爱、黄可桐、陈诗隆、陈海洋、陈俊贤、张根、刘德胜等均为各代传人。 ---------------------------------------- 罗山拳是海丰重要武术拳种之一,创始人郭转为海丰罗山庄厝乡人。该拳种最初在罗山一带传播,故称“罗山拳”。
罗山拳原有拳术三十六套,现存二十六套,另有棍术十套,以罗山一百零八步(即大八卦)最为著名。
罗山拳擅长短打近攻,动作迅疾、勇猛、刚劲有力,富有阳刚之势,同时刚中有柔,灵活多变,手法敏捷。罗山拳的特点是四门严密,动作紧凑,手法灵巧,重心较低,体现出以小打大、以巧打拙的技击特色。
历史上,罗山拳驰名于县内外,二百多年来,传播于海丰、陆丰、汕尾、惠州、港澳及东南亚等地。自郭转创立拳种以来,罗山派众多传承者相继在内地及海外设所、立堂、创会,使罗山拳得以传承发展。
----------------------------------------
“龙舟竞渡”俗称“扒龙舟”,是一项气氛炽烈的水上运动项目,清乾隆年间就已在海丰盛行并深受海丰广大群众喜爱。
海丰龙舟有大小之分。大龙舟长约12米,桡手7对,舵手、锣、鼓手各1人,共17人;小龙舟桡手5队,舵手、锣、鼓手各1人,共13人。海丰龙舟赛形式多样,以“牛踏稻”(两船相向穿梭)最具特色,因开赛用时较长,近年来已被“割索扒”(两船背道而驰)所取代。
每年,参加龙舟赛的各参赛队一般于四月开始练习,俗称四月初一“龙船鼓响”。五月进行竞赛,至月终结束。每逢竞赛之日,万人云集,锣鼓喧天,鞭炮、“三把连”此起彼落,啦啦队助威呐喊,群情振奋。赛龙舟夺得锦标者,要列队游街,还要做“头标戏”,各乡社送匾额祝贺,以联络感情、加强团结;此例沿袭至今。
----------------------------------------
金刚丸,又称“金橄榄”,是海丰民间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的一种中草药制剂,称为“神方”,是群众千百年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智慧和经验的总结。全县各地民间均有传承药方和制作工艺,如可塘罗山等。
金刚丸由陈皮、刀芩、乌药、桃仁、川断、寄奴、红花、玉栏、田七、云连、生地、京皮、杏仁、归尾、青皮、赤芍、白茯、玄胡、土鳖等44种中药组成,共研细末后,与蜂蜜放锅内熬煮泡制成糊胶体,再做成形似橄榄状的丸剂;因经蜜炼泡制,表面呈乌金色光泽,故名“金刚丸”。
来源:隆啊隆骑马去海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