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中国农民运动先驱
彭湃,乳名天泉,学名汉育,1896年10月出生于广东海丰海城一大地主家庭。早年就读于海丰第一高等小学、海丰中学、广州广府中学,1917年夏去日本求学,改名为彭湃。
探索真理赴东洋
21岁的彭湃东渡日本求学,先后就读于东京成城学校预科、早稻田大学政治科。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五四爱国运动,并研究了当时世界盛行的各种哲学思潮,从而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作为变革中国社会的指引。彭湃曾对同学陆精治说:“我选定此类专业,为的是将来研究我国政治经济,秉志改革”。廖仲恺、陈独秀、李大钊、彭湃成为东京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中,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
彭湃与同学陆精治、黄霖生。
传播马列燃薪火
彭湃从日本回国后,1921年5月到广州,不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共党员。为实践自己的理想,他回到了自己家乡,担任海丰县劝学所长、教育局局长。他利用担任海丰县教育局长的机会,向青年们宣传《社会问题的管见》、《唯物史观》、《资本论入门》和《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等文章,传播马列主义学说。
任海丰县教育局长时的彭湃。
中国“农民运动大王”
1924年4月初,彭湃赴广州,出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协助部长林伯渠制定农民运动的方针政策,指导各地农民运动。实际上,早在1922年,彭湃在宣传马列主义同时,就开始重视农民问题,并直接从事农民运动实践。他在家乡海丰创办了“社会主义研究社”和“劳动者同情会”,大力开展农民运动。
1922年6月,彭湃辞去海丰教育局长之职,脱下西装革履,穿上农民服装,戴上斗笠,赤脚下乡。他组织起农民协会,当众焚烧自家田契,将自家田产统统分给农民。彭湃这位地主家的四少爷,由此成为了彻底的无产者和革命者。1923年1月1日海丰总农会成立,彭湃任海丰县总农会会长,他提出:“图农民生活之改造,图农业之发展,图农民之自治,图农民教育之普及”的农会奋斗纲领。农会为农民争取减租减息,办免费农民教育,不收诊费药费减半的农民医院,为农民打官司……地主豪绅说彭湃得了“神经病”,农民则亲切地称他为“活菩萨”。到1926年,海丰县农会会员已发展至25万之众,占全县总人口百分之六十五,出现了政治清明、物价低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地主不敢收租、农民收获归自己、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气象,被誉为东方“小莫斯科”。1927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个县级红色苏维埃政权在广东省海丰建立。
1925年,彭湃(前左四)与何香凝(前左三)、刘尔崧(后左一)等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全体执行委员合影。大革命时期,彭湃任中共广州地委及广东区委委员,广东农民自卫军总指挥,广东省农会执行委员长,中共海陆丰地委书记兼潮梅海陆丰办事处主任等职。
彭湃除在家乡搞农民运动,还曾担任惠州农民联合会会长。图为从事农民运动时的彭湃。
彭湃是中国最早的农民运动的理论家之一。他把马克思主义与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创立了新型的农民运动模式。1924年7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根据彭湃的倡议,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湃担任了第一届和第五届农讲所主任。1925年8月,彭湃和阮啸仙担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组织干事,在中共中央指示下,他们共同起草了《关于农民运动之报告及提案》并在国民党一大上受到与会者的一致认同,一字未改作为大会决议予以发表。这份报告和提案是国共两党历史上关于农民问题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文件,对加强国共合作,推动农民运动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彭湃撰写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阐述了农民运动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国共产党较早的农民运动理论专著。毛泽东在担任第六届农讲所主任时,将该书列入《农民问题丛刊》,规定为农讲所学员的必读教材。彭湃在组织农民、武装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领导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县一级农会组织和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为中共开展农民运动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毛泽东曾称其为“农民运动大王”。
1927年3月,彭湃到武汉农讲所工作并在5月召开的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图为1927年春,彭湃(左二)、许冰(左一)与阮啸仙高恬波(左三、左四)夫妇在武昌参加湘鄂赣豫农民协会代表联席会议期间合影。彭湃与阮啸仙、周其鉴、黄学增被并称为大革命时期广东农民运动的四大领袖。
壮怀激烈垂千古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彭湃参与策划南昌起义。“八一”南昌起义后,他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在中共“八七会议”上,他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10月,爆发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他出任海陆丰工农民主政府委员长和中共东江特委书记。广州起义后,由起义部队改编的红四师于1928年1月在海陆丰与彭湃领导的工农武装汇合,促使海丰、陆丰、普宁、惠来的红色区域联成一片,开辟了大南山革命根据地。同年7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举行,彭湃当选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后增补为政治局委员。同年11月,彭湃转赴上海,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1929年2月,调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军委书记。同年7月,奉中央令,调回中央农委工作。
1929年8月24日,彭湃、杨殷等因叛徒白鑫告密在上海被捕。27日,中央政治局紧急召开会议,周恩来汇报了彭湃等人被捕事件,会议决定由周恩来兼任军事部长,立即部署特科,准备武装劫持营救彭湃等人。后因准备不足,错失时机,营救未果。30日下午,彭湃、杨殷、颜昌颐、邢士贞四人在龙华就义。11月11日,特科人员处决了叛徒白鑫。8月31日,周恩来起草《中共中央为反抗国民党当局屠杀革命领袖告全国劳苦群众书》,追述彭湃等人的革命业绩,愤怒声讨国民党的罪行,号召“全国工农劳苦群众们!起来!纪念着彭杨诸领袖之血的教训!”为继承先烈们的遗愿,在各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七所“彭杨军事政治学校”,为红军和游击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彭湃烈士(1896.10.22-1929.8.30),著有《彭湃文集》。
前仆后继,满门忠烈
彭湃对理想的追求与实践,影响着家人前赴后继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有六位亲人为革命壮烈牺牲。彭湃三哥的儿子彭陆,以广州一家书店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1928年2月被国民党杀害后抛入珠江,时年17岁。彭湃的三哥彭汉垣在南昌起义部队进入潮汕时曾担任汕头临时革命政府军法处长,参加过广州起义,1928年3月,他在澳门开展革命工作时被逮捕牺牲,时年35岁,同时被逮捕牺牲的还有彭湃的二哥彭达伍。彭湃的夫人、曾任海丰县妇女解放协会主任的蔡素屏,因叛徒告密,于1928年9月被杀害于海城,时年31岁。任中共东江特委委员的彭湃七弟彭述,1933年秋在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率部作战中阵亡,时年28岁。彭湃的继任夫人、任中共东江特委委员的许冰(许玉磬),1933年秋在战斗中掩护群众转移,被逮捕后杀害于汕头,时年26岁。
蔡素屏、许冰(许玉磬)、彭汉垣、彭述(左起)
一生支持儿孙参加革命的彭湃母亲周凤,新中国成立后,备受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图为1956年周凤应邀到北京出席全国烈军属代表大会,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了她,称誉她为“革命母亲”。
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总理与周凤老人(中)合影。
建国后,国家特为彭湃母亲周凤(中黑衣者)在彭湃故居旁建造了一栋小楼,让老人安度晚年。
继往开来扬传统
彭湃牺牲后,国民党四处搜捕彭家后代和亲属,彭湃的三个儿子不得不埋名隐姓,被老百姓分别隐藏和抚养。在危难之时,中共党组织一直关心烈士遗孤的成长。彭湃的大儿子彭干仁被敌人抓去坐牢,经党组织营救接往上海,后因病逝世。二儿子彭士禄几经曲折被党组织送往延安培养,后去苏联学习核动力,成为新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三儿子彭洪由彭承训和李如碧抚养,14岁就成为了中共党员。彭湃二儿子彭士禄——中国核潜艇之父
彭湃三儿子彭洪
彭士禄和彭洪两兄弟在艰难岁月中从小分离,解放初期他们首次重逢。后排左起:彭士禄、彭洪、彭士禄妻子马淑英、彭洪妻子陈平,以及他们的子女们。
在颠倒黑白的“文革”动乱中,彭湃竟被诬陷为“叛徒”!由他所著、周恩来题写书名的《海丰农民运动》一书被诬为“黑书”;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红宫和红场大门被捣毁,红色围墙被涂成了黄色;彭湃母亲遭到监禁;彭湃的儿子,解放后曾担任过海丰县县长等职的彭洪被从广州“借回去”批斗折磨致死,多位亲属也相继遇害,无数海丰群众惨遭迫害。1979年,习仲勋主政广东后,彻查了这一骇人听闻事件,彭洪遗骸在十多年后被寻回,沉冤终得昭雪。
1967年秋,彭洪与一对儿女在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最后合影。
1978年,手捧彭洪骨灰盒的亲属在彭洪同志追悼会上。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总结经验,带领全国人民迈向新的征程。彭湃后人以向前看的思路和开阔的胸怀对待“文革”动乱年代的骇人事件,在新征途中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奉献智慧和力量。
1996年元旦,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右四)在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黄华华(右二)陪同下,到海丰红宫彭湃烈士纪念馆参观,并接见了彭湃烈士亲属。
彭湃后人在彭湃像前合影。
来源:彭湃关爱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