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如莲花水中盛开,有客溯流而下,观沿途景色,美不胜收,心想:“海丰八景名不虚传也,看那龙津河道,皎皎月轮,浮光耀金,渔火点点,渔歌互答,岸上人来人往,小贩呼声不绝,果不负南海物丰之盛名。”于是作诗云:
莲花盛放插银瓶, 飞瀑龙津泽物丰。 月映丽江渔唱晚, 钟传古寺客行匆。 长沙夜泊悄悄雨, 鲘海朝行阵阵声。 他日凤河迎远客, 关山万里又一程。
“海丰八景“,即“莲峰叠翠”、“银瓶飞瀑”、“龙津渔唱”、“丽江月色”、“万寿晓钟”、“凤河晚渡”、“长沙夜雨”、“海门潮声”,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颂,故留下不少故事和诗篇。如今,伫立于龙津桥头,看青山,溪流依旧,龙津两岸绿树婆娑,人来人往,过年气氛渐浓。追古抚今,畅想一千多年以来前人生活的景象,不胜感叹。古人因水而居,农田灌溉、饮食、浆洗、捕鱼、运输皆依赖于河道。河道的交通工具是船,所以,沟通两岸的首先是用船,龙津桥之前是渡口,然后才建了桥。有桥必有路,这条路近城内一边的就是如今的大街。据考证,这条路自汉唐时就存在了。星移斗转,草木荣枯,人事更迭,龙津两岸,草棚变成了木屋,木屋变成了砖房,砖房变成了高楼,远去了荒尘古道,远去了渔唱晓钟,汽车在宽敞的大道上奔驰,各式各样的霓虹灯、广告牌将城镇变成了不夜市。唯有龙津河、大街犹如两条巨龙,在岁月的长河中,抵住了身边千变万化的诱惑,岿然不动。它们只是养胖了一点,时不时抖抖身子,弹弹身上的尘垢,不慌不忙地说:“此处甚好!”。
龙津河是母亲河,是她养育了一方水土,自应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这些年来河水污染的情况得到了扭转,河水变清澈了,鱼在水里遨游,吸引了众多的鹭鸟来前来捕食。至于大街,有人说,大街是海丰的文脉所在,它的地位是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沉淀造成的。大街依托的是龙津河这一县城主要航道,它是古县城出东门,通往潮州古驿道的组成部分。历史上,龙津桥多次毁坏重修。其中乾隆十一年,龙津桥东发生大火,延烧周围蓬铺四十余间,桥门石牌坊被毁。但不管街边的建筑怎样变化,这条大街的原址是保存下来了。
现存的大街建筑始建于1925年,至今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了。民国至解放初期,它是全县最繁华的街道。即使是今天,走在大街上,仍然觉得热闹非凡,本地一些传统特色的工艺品在这条街还可以在这里找到,各种门类的商铺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七八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对这条大家是有感情的,在那物质生活贫瘠的年代,大街的满目琳琅的商品和独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小吃以及大街周边的门楼、小巷是他们共同的美好回忆。当历史的巨轮滚滚而过,大部分的古老建筑已不复存在,有的人甚至连老屋都湮没在城市的钢铁洪流之中了。他们发觉,诺大的县城已经变得陌生了,很多的东西只能去梦中寻找了。欣慰的是,千年大街,百年骑楼,它留下来了。
经历百年的风风雨雨,大街建筑的墙壁已经斑驳脱落,挂满沧桑,彷佛秋天的最后一片落叶,再来一阵风它便会飘落。踏足大街,总是很担心楼房越来越破旧,总是担心熟悉的骑楼被拆迁。最近,保护大街的提议充斥大小媒体,街头小巷议论纷纷,关于的大街怀旧文章写得很优美,抒发了浓浓乡愁。人们想:“如果能把大街打造成当年繁华的模样,经营各类小吃,还有传统的手工艺那该多好啊!”政府和专家想的是,大街作为一个文化载体,它见证了海丰历史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修葺和拆除危楼和违规建筑是必须的,更关键的是如何挖掘起文化内涵并能得到显性化传播。专家提出的"六要六不要"原则,令人信服。
大街虽然残旧,与现代化的城市相比显得格格不入,却让它有了"残旧"的审美价值。“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因为大街的存在,显示了城市的实际年龄,让我们对这座城市更加感到尊重和亲切。走在大街上,我发觉自己以前从未认真观察过它,记得最清楚的是一楼过道走廊的柱子,二楼是怎样的全无印像。我终于明白,关于大街的美好回忆只是自己过往生活的一个片断,与大街的建筑并无多大关系,只要大街的路面还在,我们的思念就会生根。
大街的建筑无论做怎样的保护,都回不到从前,回不到梦中的样子。大街保护的意义不是单纯地保扩建筑,新时代,它的使命将延续,服务人民生活,创造更优秀文化,对新生代播下乡愁的种子。以后,也许新的建筑会在原址两边矗立起来,我们的后代子孙们走在这条路上,由衷地发出惊叹:"啊!这是一条千年古道,我们的先人在这里走过。"
来源:东岸,图文:姚宇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