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倩,海丰县人,1946年出生,原彭湃中学美术教师,现中国致公党广东书画副院长、汕尾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汕尾市中国画学会艺术顾问、海丰县美术协会名誉主席。教书三十六载,培育出无数优秀的美术工作者。
余秋雨曾说,“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对于一生都在扮演美术教师的刘世倩来说,他的教师生涯也是这般。而他便是那一个耐得住寂寞,在岁月年轮中抑或安静,抑或沉思的人。
从韩山师专毕业一直到2006年退休,这36年间,刘世倩坚守在海丰彭湃中学美术老师岗位上教书育人,一支画笔,一间教室,便是他一生的职业。春去秋来,他用心灌溉的花朵一波又一波的开放,桃李遍天下。他引导了许多有兴趣有天分的学生成为“美术”这一科目忠实的守护者,还有学生因此而走上了美术的职业道路,当中,有的成了国家级的名画家,有的成为了艺术类的教授、研究生导师,还有的活跃于国内外画坛。
刘世倩于1946年出生在有“海丰民国建筑一条街”之称的繁华古老名街“中山路”中段“水巷刘”的刘家宅院。据说,古时候这一带原是龙津河河床。后来,随着岁月流逝,云卷云舒,花开花落,龙津河两岸演变成为市区。
当刘世倩尚且年幼时,他父亲便发现刘世倩对家里摆设的毛笔墨砚台十分感兴趣,每当刘世倩的父亲挥墨时,总能看到小世倩也舞动着他那胖嘟嘟的小手指。见到孩子对这些如此感兴趣,他的父亲便开始手把手启蒙小世倩一笔一划画山画水,成为了刘世倩在这条路上的第一个启蒙老师。那时,看见从巷口经过的汽车,他便教小世倩如何观察汽车的模样,再悉心指导小世倩画下汽车的样子;看见院子里的花开了,他便引导着小世倩去关注,让小世倩懂得画下生活的美;龙津河的船、门口铺着的路,见过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皆是父亲的“教材”,也是刘世倩的作业,有灵气的小世倩见到什么便画什么,画什么便像什么,从而走上追求艺术之路。
我与友人曾有幸拜访刘世倩的工作室,当我们走进工作室时,我所看到的每一幅画作都充满了灵气,注入了画家的情感,画里有爱,有画家为画好一幅画的千锤百炼,画里有情,有过画家的浅思淡行。此时此刻,我眼前这个安静的工作室仿佛融入了画家的灵魂。
欣赏并解读着刘世倩创作的国画作品,我们如品茗,有的如绿茶的洋溢着清香,有的似红茶的蜜香醇厚,每一口都有无穷的回韵。我们正全神贯注欣赏着刘世倩的国画作品之时,被一阵节奏舒缓的脚步声惊乱,一转头便看到了老师于深情中的一湾浅笑。
我们正发自内心感叹刘世倩画作里的情感传递及笔墨技巧运用得浑然天际之时,刘世倩却谦虚地说“我笔下流淌的感情是随意的,是无拘束的放纵、发泄,意由心发,笔随心走,一切都由我尽情娱情不亦乐乎。”
欣赏着工作室里所悬挂的一幅幅画作,我的内心对刘世倩愈发的钦佩。一幅《驱邪纳福》图,表现了钟馗在我国民间尊为驱邪纳福之神的形象,比图在造型、笔墨及构思强调一种气氛、一种力量,他在创作的过程中,注意大合大开及笔墨大的对比系,边勾边擦,线画结合,浓淡干湿对比,勾勒出钟馗正义、强悍、霸气的形象。
站在《金戈铁马》前面,我们不但被画面震憾,不但为骁勇的战士英雄气概所赞叹,更佩服画家用情深意足,主体部分用浓墨干笔以飞动的笔墨写之,用背景的淡湿墨渲染了沙场的气氛。由此可见,刘世倩不停地尝试水墨语言的多言和创新的方式,用简洁的笔墨造型符号和战马的神态联接到非常到位,简洁的笔墨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
一边听着刘世倩关于“书画艺术需要学养人滋润,文化的熏陶,笔墨的提纯,修养和品格的支持”的论述,我们又一边欣赏他的《高原红》。
那是一幅表现藏族姑娘热爱生活之情的作品。在构图方法上,人物线条以勾勒为主,力求勾勒、点缀,皱擦一气呵成。在画牦牛、藏獒时,用大写意的笔墨追求整体效果,强调动势,用大面积的浓墨处理衬托藏女的表象,并形成线面对比,增强画面节奏。
移步走向刘世倩又一幅《高原风韵》的作品,是一幅大写意画。画家通过笔墨的浓淡、虚实,追求笔墨的层次对比,强化动态,强化动感,表现马背上民族放飞心灵的风采。同样是大写意作品,他却在《献寿》追求笔情墨迹,追求书法用笔的美感,力求画面简洁、精致,淡笔处理猴子背部,虚笔处理猴子背部及尾巴的衔接,使画面更生动,更有笔墨的韵味。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明白到生活既要有感性,也有遵循理性。画家认识到在艺术创作更应强调感情,无法无天,贵在自我。刘世倩认为,绘画应直抒胸臆,不考虑那些条条框框,我行我素,说白了就是有画画的感觉。他指着面前《脸谱·忠勇千秋》的作品对我们说,追求艺术表现的自由,摆脱作品形象的束缚,回归艺术表现中对美术语言的研究、探索,这是他画这幅画时的想法。他力图强调画面的开合、虚实、浓淡,让其色墨交融,追求艺术表现的生动性、随意性。
听说刘世倩早年曾到莲花山当过七年知青,我们为他有闪光的记忆高兴。只见他为我们展现了《家山展韵》和《随光家园》二幅画,他说,下乡当年的痛苦,现在回想起来才是幸福的,他说现在做梦还梦见山区的人、山区的水、山区的晨光、山区的牛……他指着作品对我们说,我把牛当成一种载体,一种符号,用它表现为健硕,生命的讴歌,是七年下乡生活的启迪。
正是有了画家写心写意的艺术追求及对生活的浓缩,刘世倩做到了思想品味与笔墨韵味的统一,从他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他心随笔运的水平,也领略他对艺术的追求,如果说一幅《骏图》,展现了他对马的结构造型动态的基础,强调整体马群的组合及笔墨的对比,表现马的力量、速度、活力的美感;那么,一幅《赤潮彭湃》则是以赤色及墨为主,力求色彩协调,还在构图上采用满图,强调群体造型表现场面庞大、光涌壮阔的农民运动。
与刘世倩一同站在一幅《向日无私唯此君》的国画前面,不免为画面上纯净的黄色调与浓淡的黑色相互穿插而形成种强烈的色彩对比感动。我们为画家用笔、用墨心手合一、笔随心运、水墨淋漓的功夫佩服,更为画家讴歌向日葵、讴歌阳光、讴歌生命的主题惊叹。“我心向阳”,这不正是刘世倩献给自己教师生涯的画吗?
三十六年如一日,刘世倩日日围着学生转,教书育人,用笔墨在讲台上耕耘,在讲台上传承中国文化。更为难得的是不为名不为利,在学校,他不但教育学生要学美术,还要学美德。每逢新生入学第一课,他上第一课就是“学会画画必须学会做人”,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不但为彭湃中学美术教育工作积极作出了贡献,在担任海丰县美协第二届主席期间,也为海丰美协基础工作不断地努力,长期以来为海丰一些期刊提供插图,从细节处向人们传递着海丰的艺术。
驻足在《破壁图》和《草原飞骑》二幅作品面前,我们想,这就是画家的真实写照吗?《破壁图》再现了达摩面壁九载的艰辛,作品开合有度,浓淡干湿到位,空灵的意境与悟禅的意境相吻合,背后的山石用淡墨勾之,身体画法上浓下淡一气呵成,表现了达摩破壁的精神,展现了艺术家们献身事业的意志。《草原飞骑》更是令我们浮想联篇,呼伦贝尔大草原,奔腾的马匹,矫健的牧民,不正是艺术家们一往无前的形象吗?
于无声处观画家作品,静静领悟画家的厚意,深深懂得画家心随笔运。从画家工作室回来,我们不得不感叹刘世倩老师用笔墨而传递出来的才华,更要赞美他那笔墨合一、心随笔运的精神。愿刘世倩老师能继续创作出更精彩的佳作!
本文来源:东岸,图文:林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