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镇三江楼古寨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修于清乾隆年间,因位于大安河、明热河和赤石河三江出水口处,清代时为赤石墟内港商贸码头。
雨后初晴。近日,我和友人来到赤石镇采风,步履绕过弯曲的村道与三江楼古寨相遇,一座宏伟的二层门楼赫然眼前,古韵悠荡;灰沙夯筑的厚实寨墙,已成残垣断壁,高高墙头上设有垛口和炮眼,皆带着岁月的痕迹。进入寨内,大多是新建的房子,颇有几分“故知多零落,闾井亦迁移”的景况。
寨门前河水潺湲,绿竹成片,在几棵榕树下,阳光透过树叶落下一地的点点光斑,树墩上有三三两两的老人在悠然闲聊,光阴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一些痕迹。我们没有打扰他们,绕过树墩来到古寨旁的凤河。这里原是一个古渡口,河边停栖着几只小舟,在凤河的微波里轻轻地摇荡,仿佛光阴在倒转,曾经的承接鱼盐、山货的三江寨口的码头繁荣在脑海中浮现……
思接古寨400多年的历史脉络,在现状和沧桑变故之中,让思绪融入每一缕微风,或者隐进葱葱的古榕之中,恬静、沉默,收获一片古韵味道,一丝乡村情结,或者可以一种爱的心情和方式与古寨分享……
乘着六月灿烂的阳光,追寻一缕吹过远古的风,我在羊蹄岭的圣佛庵上迎风驻足,“四顾皆山、峻峰叠峙”,树草茂盛,漫山遍野绿色满眼,一条从开凿于汉代的古驿道在岭上逶迤成龙,“迂回交峻,望极云霄。”
羊蹄岭古道西侧为圣佛庵,东侧与君子岭相连。现存修建明清时期羊蹄岭、君子岭、南山岭古道等几段,道路由大小不一的石块建造,途中有茶亭、北关、兵营等文物、遗址。古道大多绿林掩蔽,空气含着泥土的芬芳,沿着崎岖险峻,潮湿的山道攀行,横柯上蔽,“水争石径苔痕滑”,夹岸高山,皆生寒树,鹧鸟在密林深处“哥了、哥了”的鸣叫不停,给人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感受。阳光在密林落下零散碎片,斑斓多彩地在我眼前缕缕散发,先人在岭上挥锄凿道,军兵在岭上守关隘的刀光剑影,商贾文人负荷来往,一个个暗淡又鲜活的画面,一段绿苔的石道一块古石碑,被岁月尘封,又被光阴悄然打开。行在古道上,仿佛在读一页书史书,想象眼前每个石阶上都应有先人足迹,或许空中还停留着他们久远的声音…...
倘若给我一段返古的时光,“脚着谢公屐”,登古道,不为山林风光秀美,只为与那位在古道旁山壁上题刻“勤耕俭用”的先人,在关隘驿亭,促膝品茗,倾听他讲述刻字的初心,相信心灵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一种别于探幽寻胜的感受。
想起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诗句,我会不自觉联想到赤石古墟的凤河晚渡,甚至会执著地认为诗句所描写的就是凤河晚景,而不是诗人的辋川闲居的景色。
夕阳山外山,芳草碧连天,凤河晚渡在羊蹄岭古道边。“凤河晚渡”是海丰旧八景之一。凤河发源于莲花山脉,由大安河、明热河和明溪河汇流而成。每至傍晚,在凤河渡口,夕阳辉映,鸥鹭翔集,烟波河上舟自横,自然景色引人入胜。古人有诗赞吟:“长天一色泛中流,载得归蓑月满舟;此日凤河留古渡,烟波依旧汉时秋。”
为追寻凤河晚渡,来到“桃花源”。这里没有渔人所见“黄发垂髫”“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却只见男女往来络绎不绝,张灯结彩,山歌清越,赤石镇今晚在这里举行一场以“律动青春,多彩赤石”为主题的乡土人文体验活动。移步至凤河边渡口旧址,宽阔平缓的河面,“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三只舢船在沉水浓熏、流霞浅酌的微波中摇晃。眺望两岸叠翠,静影沉璧,景色旖旎,给人一种心灵与自然风光融化一体的惬意。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赤石镇深涌村边的凤河渡口遗迹上,有一块清代咸丰元年岁次辛亥(1851年)孟秋竖立石碑,上刻“凤河义渡”四字,并附刻“贵客往来不用给钱”。我用手轻抚着石碑每一字,不由溯古忆今,这立碑的清官员定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执政理念,真是一方百姓的福祉。
夜色弥漫,一个“人文活动”的篝火在凤河畔已燃点点火光,映红凤河,载着唱山歌的姑娘的两条小舟从竹林处撑出河面,我心灵深处那条古老的渡船,也在欢乐、祝福的歌声里扬起风帆,载着一船满满的收获,驶向灯火辉煌的彼岸……
本文来源:东岸,图文:陈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