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编入《中国舞蹈志》的大安南溪“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距今已有870多年历史。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大安南溪村,并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陆丰南溪村始建于明代,历来民间艺术传承声誉甚好,1996年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称呼,黄氏南溪“滚地金龙”繁衍了十七代,代代都有继承传统的艺人。
南溪“滚地金龙”的由头、龙身、龙尾三部分连成一体。演出时二人进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艺人舞龙尾,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伸筋洗鳞,伏蛰闻雷,闻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八个舞段,其结构简短精彩,严密紧凑,波浪起伏,动静结合,和谐协调,一气呵成,八个环节是模仿龙的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精彩动!
陆丰市大安镇的“滚地金龙”早已名扬四海,在国内各项大赛中屡获殊荣,但是,龙头制作人的名字却鲜为人知——他就是人称“龙头老大”的陈焕麟。这位居住在大安墟内的年逾古稀的民间老艺人。
要说陈老制作龙头, 还得从他的童年说起。
童年时,由于家境贫穷,不能买上玩具,看到邻居孩子有个拨浪鼓,他都好羡慕。大安镇有着千年古县的文化低蕴,是海陆丰民间艺术的聚宝盆,逢年过节,演大戏、踏钱鼓、舞虎狮……琳琅满目,异彩纷呈。陈焕麟最爱看的是舞龙,惟妙惟肖的表演总让他看得如痴如醉。大安的舞龙不同于别处用棍子举着在空中飞舞,大安的龙舞是由两人钻进龙被,足心相向,一人操作龙头,一人配合摆龙尾进行表演,舞蹈动作以滚为主,故称滚地金龙。有一次,社头舞龙,他挤入观众最前沿,看得特别认真,竟突发一种好奇:这龙头到底是怎样做成的?当观众散尽时,他却不肯离开,执意要弄清楚“龙头”的秘密,但在狮队中,龙头是神圣的东西,岂能让小孩子乱摸乱动?他只能将龙头的形象牢牢刻在脑海里。
回到家,他操起篾刀,找来竹片,自己制作龙头。不知多少次割破了手指,不知多少次的绑绑拆拆,他没有因失败而放弃,反而更坚定了信心,不断揣摩,每天做完功课就潜心研究龙头制作技巧。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制成了一个龙头了。这可是一个“壮举”呀!左邻右舍的孩子们围拢在一起,破布缝成狮被,面盆当锣,水桶当鼓,穿街过巷舞起了“童子狮”……
从此, 一发而不可收拾, 他迷上了龙头制作。
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民间艺术又一次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城乡处处重新开办舞龙舞狮班,龙头虎首供不应求,陈老水涨船高,干脆做起专职扎龙头虎首的师傅,这一干就直到现在也不曾歇手。“一年赚它七八千甚至上万元没问题!”回忆那段“黄金岁月”,陈老至今仍念念不忘,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大安南溪村的“滚地金龙”开始腾飞,在国家、省、市等大型比赛中,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获得了一次次荣誉,这自然渗透着陈老的许多汗水!
从此,
一发而不可收拾, 他迷上了龙头制作。
本文来源:原来是汕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