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城区的东涌村原名疍涌。据清古碑记载(在闽南音汕尾方言中“疍”和“东”、“涌”和“清”音同)曰:“照得著恶之心,从人所有,男女之别,处处宜防。查东、品清等乡附近海傍,时有男子采捕,女子拾蚬,藉资生活来往实多......”。①后来,人们顺口把“疍涌”叫为东涌。
明清的《海丰县志》虽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清代康熙时古抄本《黄氏族谱》中记载:“(宋)度宗庚午岁时,(黄)钱塘公迭迁海丰金锡都东涌(黄钱塘公葬地黄公蘭,现东涌中学里,墓已迁走。)......有疍户入盐籍,而有盐田。”钱塘公来自于福建莆田东里,故落担地为“东里”,因这里有湖有涌有疍民,故名:东涌。
关于疍家,史书记载:秦始皇统一北方后,曾派几十万精锐部队征服岭南地区,岭南的百越民族奋起反抗,后寡不敌众,大批古越民受到秦军大规模的屠杀,少量人口“下海者为疍,上山者为苗、畲!”②。《惠州府志》记载疍户“海丰七港,在在有之。”,从这些文字记述中,我们可以得知,早在宋末元初之前,疍户已在东涌落脚,他们生活在品清湖畔,编蓬濒水而居,后因各姓氏不断迭迁于东涌,有的“疍户入盐籍,而有盐田”,有的疍户“飘蓬入海,四海为家”。因此东涌原名应为疍涌,那在陆地内湖(后叫品清湖)扁形的涌口边俗称:“扁涌”,山顶人住处为“扁涌”,后雅名叫“品清”,即现在的“品清村”。
另外,东涌镇的龙溪村,古时也应是疍家的住处。佐证是疍民为古越民后裔,信仰蛇图腾。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虫部》释“蛮”字:“南蛮,蛇种”。《惠州府志》记载:“疍户者,或编蓬濒水而居,谓之水栏,见水色则知有龙,故又曰龙户。”;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志》中说:“(疍人)昔时称为龙户者,以其入水则绣面文身,以像蛟龙之子。”③
龙溪村从古代至近代为品湖畔的重要港口村,解放前,汕遮公路未建成时,龙溪港是田墘、捷胜、遮浪一带商旅的重要港口之一。龙溪港江水清澈,溪水直接奔流泻入品清湖,是古代疍家最安全的避风港,龙溪取名的本意应该是“疍家龙户的溪”。我市有位文史爱好者,曾毫无根据地说笔者的故乡龙溪,是因其原住民是一家姓龙的人才得名的,笔者经认真考证,推翻这一说法,笔者从清代古抄本《曾氏族谱》中了解到,明朝初年曾氏落担祖定居龙溪时有尤、黎两姓,同时也有一些渔民在龙溪港居住。前不久,笔者从龙溪“顶乡”(疍民称在陆地生活的人为“山顶人”)清代建成的“三山国王”中的“大国王”庙古碑记中得知,尤姓人清代时仍在龙溪居住,现在龙溪的住民中只有曾、黄、翁、张、黎等姓,已没有尤姓了。黎氏的旧族谱中,也记载尤氏和黎氏族人在古代龙溪生活的轨迹,因此可以判定龙溪村从来没有姓龙的人家居住过,居住过并为之产生村名者应属于疍家龙户。
笔者认为龙溪是疍户的原住处,另一个佐证,是处于龙溪村西面的龙溪一村,现村民们仍在叫她另一个古老的称谓:疍(东)乡。然而最有力的佐证,是有人在龙溪港尾附近的田畴里,拾过疍家的古渔具。从这些佐证中可见,古老的龙溪村,最早的定居者不是一家姓龙的人家,应是那些“编蓬濒水而居”的“龙户”。
东涌镇的步美村,本地特有的土名叫做“埔尾村”,“埔”是“步”的俗写,“尾”是土名,“美”就是“尾”的雅称,如东涌镇的“大塘尾”是土名,“大塘美”就是其雅称了,又如“汕尾”雅称“汕美”。“步美村”的“步”字,在岭南方言中,其意义为:“‘码头及船只停泊处’。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中记载:韩退之罗池庙碑,言步有新船,或以步为涉,误也。盖岭南谓水津为步,言步之所及,故有罾步,即渔者施罾处;有船步,即入渡船处。”④从“步美”这个古村名中可以知道,此住处为品清湖末部,是古代的码头和船只的停泊处。
东涌镇的古沟村,这个地名很有历史韵味,令人觉得古风犹存。据《元丰九域志》载:“海丰有石桥、古龙二盐场。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古龙、石桥两盐场归官府所有,招募当地盐户煮盐,对盐斤实行专利。”其中海丰的古龙场就在古沟村附近,现这个古迹已不存在了。《海丰县志》(同治志)曾记载:东涌盐雪白晶纯,为世人所爱。在没有实行“海盐滩晒”的新工艺之前,古代都是用海水煮盐的方法。《唐书·地理志》载:“近海百姓,煮海水为盐,远近支给”。刘洵在《岭南录异·野煎盐》中曾记载古代恩州场以及海丰石桥场用海水煮盐的经过。古沟村原名古灶,是古代用海水煮盐的地方。
注释: ①②郑正魁著,《汕尾海丰考古研究文集》,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7版,第149页、22页。 ③(清)屈大均撰,《广东新语》(全二册),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6年版,第四八六页。 ④叶灵凤著,《香港掌故》,花城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第476页。
本文来源:看东岸,图文:翁烈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