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和老人家一起去“出屋(到亲戚家作客)”时,没有汽车,老人家又不会骑自行车,所以通常都是靠步行,且还经常要走山路。我那时候还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孩子,体力有限,所以经常会走不动。于是,常常出发没多久就会问:距目的地大概还有多远?老人家常会回答说:“没多远,只剩不到‘一铺路’了。”结果,我却走得苦不堪言,根本就不是想象中的“一步路”。因此,对于“一铺路”这种计量方式,我至今仍印象深刻。
原来,旧时在海陆丰地区的人们,常常喜欢用“铺”这个计量单位来计算路程(还有些客家地区习惯说“一堂路”)。例如,形容到达某地的距离,会说“两铺路”或“不到一铺路”。在这里,“铺”就是计量路程长短的单位。时至今日,仍然会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喜欢用这个计量单位来计算距离的远近,称去到哪个地方需要“几铺路”。
因为现在社会主流早就没有这种说法了,所以老人们这样讲的时候,难免会使后辈们感到诧异,想不透这“一铺路”到底是多远?那么,这老人口中常说的“一铺路”,到底等于多少公里呢?
据了解,老人们所说的“一铺路”,实际上就是十华里,也就是五公里的距离。因为旧时人们交通基本靠走,步行是家常便饭,甚至还经常要挑重担前行。因此,对于老一辈人来说,走上“一铺路”、“两铺路”,并不算远。一些老人家,直到现在仍然会说“没多远,才一铺路”。旧时,在老人家眼中,走一两“铺”路,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小意思。所以说,现在的年轻人如果听到老人家说“一铺路”,可千万不要以为才“一步路”,就认为距离很近。其实,它说的可是“五公里的路”,远着哩。
那么,这种计量单位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查阅资料之后,笔者发现,这种说法乃是源自古代的邮路。原来,古代邮路每十里设一个中转站,叫邮驿。早在宋代的时候,为了传递文书,就设立有邮铺,定每十里为一铺。至今,汕尾市带铺的地名有海丰县附城镇马厝铺、公平镇高沙铺等。而在明朝嘉靖版的《惠州府志》中,记载海丰县(含现在陆丰陆河)的北向的一条邮路:“冷饭铺一十里,至横陇铺一十里,至新田铺一十里,至麻竹铺一十里,至杨家庄铺一十里,至赤花铺一十里,至半迳铺一十里,至车田坝铺一十里,至迳头铺一十里,至船埠头铺一十里,至长乐界一十里。”
(清朝乾隆十年《陆丰县志》中关于邮驿的记录,每隔十华里设一个驿站。)
从上述这段资料可以看出,当时的官方邮路,每十里设一个驿站。这些驿站,内设茶亭或驿房,以供邮差们换马或休息。当时,叫这些驿站为“铺”,例如“横陇铺”、“新田铺”、“杨家庄铺”等。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当时人们在计算路程的时候,也常用“铺”来计算距离的远近,“一铺”就等于十里,这是官方定下来的,而且长期不变。因此,久而久之,民众也就习惯了用“一铺路”来计算路程的长短,并一直流传至今。
末了,值得一说的是,有些人写的时候,喜欢写成“一步路”,其实这是不对的,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一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