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品味着各种水果的时候,就会想起家乡的龙眼。
家乡鹿境山坐落在长沙湾入海口的一个小岛上,山前的丽江和山后的黄江,均发源于莲花山,在山南面的丽江埔汇合后流经三江,汇入长沙湾。
每当夏季台风季节,从南海生成的“风台”肆虐,经长沙湾直吹内地,为了减弱“风台”正面袭击和“风台”过后回旋风的破坏,防止“风台”暴雨引起的山泥倾泻,先辈们在与大自然灾害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朴实的科学观念,在房前屋后遍植竹林树木,形成俗称的“风围”,利用竹林树木的防风带作用,保护人身和房屋安全。绿色屏障的“风围”既美化环境又防风护家园,在这片榕树、苦楝等土生竹林树木中,就长出龙眼树、柚子和芒果树等果树。
这些果树是周围村庄里少有能结出好吃的龙眼、芒果树种,其中两棵大的龙眼树围有一米多,估计树龄已超过百年。一棵树干粗壮树冠大,结出的龙眼果大核小汁多爽脆,叫“戆种”龙眼;另一棵树干不大但很高,结出的果实汁少甜蜜,叫“干蜜”龙眼。龙眼树历经百年的沧桑风雨,现在已经很少结果,但依然绿叶满树、生机盎然。
龙眼树开花是在清明时节,到夏天放暑假时候,刚好龙眼成熟可以吃了,因此,每当龙眼花开时节,总盼望着暑假到来,民谣说:“七月七,哆尼乌龙眼哔”。
记得小时候,家里劳力少,父母辛苦一年后还欠生产队工分,因此,父母指望摘下龙眼卖几块钱,换一些茶油盐米补贴家用。而在物质匮乏时代,能找到东西吃是第一要务,龙眼未熟就给有心的人们惦记。为了防止被人偷摘,龙眼还没有成熟时,就要用植物围好树干,防止小偷爬树。可是防不胜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更有人在长竹竿上端系上绳子套上龙眼成串扯下,因此,当听到“有人偷龙眼”时,伴随的是跑步声,小偷庆幸跑得快没有被看到,我们却庆幸发现及时赶走小偷。
摘下龙眼后,要及时挑到邻村或街上去卖,这时候最盼望的是各大队轮流放露天电影,虽然是《地道战》《地雷战》等已经百看又不得不看的电影,也是农村热闹的时候。放映电影的当天一早,我们跟着父亲架上竹梯备好箩筐,爬上树采摘龙眼。当时正盛行割资本主义尾巴,消灭“投机投把”活动,父亲不敢出面,只有我们小孩中午到各村当小货郎,晚上到各大队放映场摆卖,赚点油盐钱。可能由于龙眼是自家种的,或者是物质生活极端贫乏,大队干部、民兵对摆卖自家水果也就睁只眼闭只眼,让我们每次都小有收获。
能摘下来卖的龙眼是好吃的,风台来时,已刮了一遍,而台风过后,小孩们会跑到树底下,捡起那些掉下末熟的龙眼当零食吃,虽未熟透,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有免费的水果吃也会觉得很好味。而靠近路边长的那些低矮的龙眼又早早被偷了,剩下的是树冠上向阳又长得饱满的龙眼,又甜又爽。因此,每年龙眼吃过后,有心的人又会惦记到明年。
在大炼钢铁和“春天无柴烧、冬天无水吃”的时候,龙眼树和芒果树没有被砍伐,既得益于树林在“风台”季节是守护山村房屋的“风围”,我家每年也会将小部分龙眼送给大家分享,在物质贫乏的年代,这可是美味,每年我家将龙眼卖了补贴生活,生产队长们也就不敢主张砍伐。
对我家来说,龙眼树岂止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么简单。
到了九十年代初,家里搬到县城,家庭生活改善,不需要卖龙眼买油盐来补贴生活,但每到龙眼成熟时候,父亲仍会回去看护,防范龙眼被偷。其实,这时社会物质已开始丰富,各地大规模种植的果树以及进口了大量水果,本土的龙眼、芒果已经无人问津,再加上龙眼树已老,不再培土施肥打理,结出的龙眼已不像以前那样颗粒饱满、味道甜美,有时只开花不结果,只有浓密的树叶。
这几年,“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投巨资在山上种下了马尾松、珍珠金合欢树、杜鹃花等,鹿境红花也恢复了生机,苍老的龙眼树、芒果树和竹林树木绿意盎然,形成美丽乡村的天然景观。在我们每次的远望和回望中,这道守护家乡的“风围”更加厚实、美丽。
现在,物质丰富、跨境水果早发夕到,改良后的水果已经充盈城乡市场,本土水果由于品种和种植等问题,逐步被淘汰,若干年后是否会成为濒危物种,甚至灭绝,因此,我们也要像守护我们的传统本土文化一样守护本土的果树,要不然,哪一天醒来,我们就没有本土的水果可吃。
注: ①风台:海丰福佬话,即台风。海丰福佬话很多单词与普通话字词颠倒,比如拖鞋交鞋拖。 ②风围:指由树木生成保护房屋半围闭的绿化带,起到减弱风力的作用。 ③“哆尼”乌:“哆尼”即山捻子,成熟了颜色变深,果子乌黑可以吃了之意。 ④龙眼“哔”:龙眼裂开,意指龙眼熟过度了。
本文来源:我是海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