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新城蝶变未来 文/老城 风雨兼程,澎湃前行。
省委、省政府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初衷,是为了实现汕尾跨越发展、深圳拓展空间的双赢局面。这一突破行政障碍、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的战略设计,超越常规意义上扶贫点、产业转移园的概念。2017年9月,合作区纳入深圳“10+1”区管理体系。2018年12月,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揭牌。标志着合作区将按照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定位,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规划建设具有国内标杆意义、全球一流水平的特别新城。
理论界通常认为,我国扶贫政策的1.0版本是给钱给物;2.0版本是既派人过去,又给钱给物;3.0版本是建产业转移园;4.0版本是全面对口帮扶。而当前的深汕特别合作区相当于5.0版本,通过再造一座产城融合的全新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始终牢记省、市创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战略意图,是推进新时代再造新城带动经济发展的逻辑起点。
再造新城带动是农村城市化建设发展的重要路径。工业化是城市化之根本动力。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深汕特别新城,通过土地转让的收益让农民变市民,通过体制机制调整让农村变城市,通过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引领,让传统农业变工业和服务业。以产业发展支撑城市发展,解决区域农村人口整体转移和脱贫,是社会治理的历史演进逻辑。产城并进、产城融合,打破了原有产业兴城镇、城镇带农村的扶贫格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升级版。城市比城镇的带动力、辐射力更强,可以带动城镇化、带动更多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带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特别是在革命老区建设产城融合的特别新城,是以更高的战略定位谋划老区扶贫开发和振兴老区发展的生动实践。
再造新城带动是单纯产业扶贫模式的深化和突破。长期以来,我国产业扶贫主要是走建设“产业扶贫车间”“产业扶贫+园区”的路子,即通过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带动发展产业。而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将各地不断探索和复制的“总部研发+生产基地”“投资+孵化”的产业共建模式,直接提升至城市建设发展层面,聚集更高端的人才、资金、科技、商务、市场等要素,将通过输入新鲜血液增强造血功能,转变为直接提升骨髓造血功能。通过产城融合可持续发展,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增长极,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
再造深汕新城,必定促进粤东形成创新发展新格局。合作区供地产业项目已达到71个,64个来自深圳。深圳产业链的自然延伸和强力支撑,改变原海丰县“四镇一场”及周边的经济地理面貌,并将持续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产业项目落地投产,带动土地升值,拉动第三产业,打破依靠常规循环积累的发展模式,经济停滞不前、严重依赖财政转移支付的状况得到彻底转变。
再造深汕新城,必定提高当地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合作区居民在户籍、社保、就业等方面享受深圳待遇。教育、医疗、交通、保障性住房、水资源等民生配套完全按照“深圳标准”建设,“四镇一场”群众逐步享受与深圳市民同等化的公共服务。公共文体产品、文体服务的不断增加和供给,提升居民文体获得感。更多产业项目的落地投产,也为辖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实现再造新城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需要拿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以久久为功的耐心毅力和发展创新的改革劲头,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目标前进。
迎着阳光,全面小康。
向着未来,乘风破浪。
本文来源:深汕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