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的祭祀节日,“祭祀”即是悼念先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郊外踏青时举行“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扫墓祭祖。
从《礼经》的记载看,古代北方中原并没有清明上墓祭扫的例规,但唐时已成风气。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清明节扫墓祭祖的节俗传统自古持续不断,就是到了当今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
往日里总说“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时节倒是天清气朗。汕尾人重传统风俗,每逢清明,不管是在省外的,还是离家乡不远的,都要赶回老家来,同父老乡亲一起去祭拜祖先,清明也成了合家团圆的聚会的日子。按照汕尾习俗,春分一到,便可以开始扫墓了。我那居住外地的叔叔一家,春节甚少回家乡,但清明却是一定会一家大小携手归来的。为错开清明节当日的交通高峰期,也为了配合工作和学习的人,我们家族决定在春分的下一周末便去扫墓。
往年都是清明当天上山扫墓,上山的道路多数已被人踏平,只需要沿着足迹便可一路通行。因为此次是错峰出行,许多山路平日里鲜有人行走的痕迹,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路上山也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披荆斩棘。有的路段因树木太过旺盛,遮挡视野,看不见去路,前方时不时传来利落的割草声音,抬头看才发现是奶奶挥舞着手中的镰刀,为我们打开一条不寻常的路。不得不佩服奶奶这矫健的身姿!弟弟笑说,奶奶是真正读过鲁迅的人,“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因山上比较潮湿,泥土松软加大了上山道路的难度,路途中还伴随这小溪流,我们的上山之路,不止跋山,还要涉水。可恰恰因为这样的山路,给了我们这一家族一个交流和相互扶持的机会。平日里,天南地北各在一方,与堂弟堂妹们根本没有什么交流的机会。面对着这样的山路,大家相互提醒,相互搀扶,莫名的有了一种凝聚感,莫名让人感动。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清通礼》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墓”名称的来由:“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我们日常祭祖亦是很注重清除杂草这一环节,虽然现在有很多人提供除草服务,但家里人们大多数还是选择自己动手。到了墓地,我们小一辈的纷纷带上手套,分工合作,在父母的指导下,在坟前认真除草,放下鲜花及供品,诚心地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近年来,政府提倡文明祭祖,便少了许多燃纸钱金锭、放鞭炮等步骤,有了更多的时间在先人的坟前和往日里难得交流的家人谈天说地。
下山时,看到背着割草机的除草工人,堂妹笑说,不如明年买个割草机和除草剂来吧,简单方便。家里人却严肃地说,“因为先人的存在,才有了你们,一年为他们除一次草不仅是为了表达你们的孝心,也是对你们的一种锻炼,一种勿忘先人的仪式感”。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原来都蕴含着各自的道理。
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的道德情怀。我们在清明扫墓的路上见识到了不同的风景,领略春光,也在这个过程中拉近了我们这个家族之间的关系,我们感受到了孝的传承,同时也收获了一个团圆的机会。
年年月月人相似,岁岁年年悟不同,也许下一个传统节日,我又会有不同的感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