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节,海丰民间过春节,在农历十二月下旬就开始准备。家庭主妇们必须“采尘”,即把房子上下的灰尘打扫干净,连家具碗筷也要认真洗涤一遍。农历十二月二十四送神上天,传说这天众神要赴天廷“述职”,各家都备牲仪香烛祭神,祭毕,将纸神座揭下当天焚化。
二十六日开始蒸年糕(甜粿)。三十日,家家户户蒸“发粿”,发粿有“发财”之意蕴。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家家户户贴对联和门神像。这天是全家大团圆日,男女老少都必须回到家中,即使在外地工作或在港澳的也要赶回来。家家户户杀鸡宰鹅鸭,备办牲仪香烛,先拜神明,后祭拜祖宗。巨姓大族,还要集中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当晚各户男女老少都洗澡穿新衣,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饭后,长辈给未成年的晚辈分送红包,称“压岁钱”。已出嫁的女儿不得在娘家过大年夜。
正月初一早晨,各家拜神,燃放“开门炮”,吃素菜,虎狮班上门拜年。上午,一家之内,一村一族之内,晚辈向长辈拜年,出门见熟人,互道“恭喜发财,万事如意”。这一天,人人都要说吉利话。
初二日开始,亲戚之间互相拜年(称“相巡”),各家备办酒席接待亲朋。“相巡”要以辈份大小为序,如先外公外婆母舅,次岳父母,然后是其他亲戚朋友。“相巡”须带红柑、发粿、甜粿、猪肉等礼品,还要给长辈及晚辈送“压岁钱”。“相巡”相延到农历正月初八。在这期间,各地做大戏、舞狮、唱曲等等,热闹非常。
初三日,每家每户将几天来堆积在家的爆竹纸屑或其它垃圾送到远处的河边,俗称“送穷鬼”。初四日,家庭主妇带着孩子及礼品回娘家,俗谓“初四返外家”。至初七日,吃七样菜。客家山区则吃“七样菜茶”,即是大蒜、芥兰、荷兰豆、生艾、茴香、薄荷外加芝麻、花生和绿茶为原料,擂成粉浆,冲入开水的客家擂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家庭于除夕夜到酒楼吃“团圆饭”。亲戚朋友拜年,也在酒楼摆席宴请。机关团体于春节期间举行“团拜会”,向烈军属、老革命及有关人员拜年。各地还组织文艺汇演,节目内容丰富,气氛浓烈。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初八起,海丰各地城乡在祖祠前搭起彩棚,叫“灯棚”。十三日为开灯日,凡去年新添男女婴者,须于灯棚内挂上喜灯。旧时这种灯挂得越多越好,说明人丁兴旺。
开灯日晚上,男女老少都出来赏灯,拜神,还集中在一起饮“灯酒”。更热闹的场面是“抢炮头”,人们在鞭炮心里装上竹管子,称“炮头”。由两个人登上高梯,点燃鞭炮,炮一响,纸花飘飞,人们争先恐后四处寻找“炮头”。抢到者,谓是年运气亨通。第一炮为最尊,叫头炮,抢得头炮,全家庆幸。
是夜,青年男女一边打秋千,一边对歌。歌词自编自唱,多为歌颂太平、喜庆丰收或表达青年男女恋情等等,极具地方风情。山区客家则把一根绿竹尾插在鸡笼上,把四枝大麦穗插在大门上方两侧,以祈求丰收。
元宵喜庆,从正月十三日开始,至十六日结束,谓之“十三开灯,十六圆灯”。当今,元宵灯会规模比旧时更为隆重新颖,除民间旧例之外,各地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大型彩车及载歌载舞的游行队伍,制作各种新颖的纸灯、纱灯、自动电灯,进行盛大的游灯活动。使元宵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三、清明节是海丰民间最为隆重的拜祭祖先的节日,有“清明无回(家)无祖”之说。因此,清明拜祖扫墓,男女老少必须到齐,即使远在外地或在港澳,都不辞千里回来拜祖,以示孝敬祖宗。扫墓之前,必备办牲仪、发包、香烛、纸钱、鞭炮等祭品。
到达墓地,先给祖坟除草、插上纸花(叫“挂纸”),摆放祭品,接着点烛焚香祭拜。祭毕,焚化纸钱,纸衣服、纸衣箱等冥器。并将酒、蚶壳等少许祭品洒放于坟前,然后鸣放鞭炮。现在,则将现代生活用品如汽车、电器、手表等冥器焚烧,以示送到阴间供逝者享用。
全村或全族扫公墓,多在祖墓前围着吃中饭。如果是头一年祭拜的新坟,称“做头年清明”,子孙要哭一阵,表示哀悼。
是日,当地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也要组织干部、学生到所在地的烈士陵园举行祭拜追悼仪式,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清明扫墓从春分后开始,清明日(一般在公历4月5日)为最高潮,至农历四月初一日结束,据说这天是“鬼仔关门日”,不再接受阳间祭祀。
四、端午节又称“五月节”。各家在门上贴符咒,挂上蒲叶和艾条,屋里点燃用苍术、白芷打成的薰条,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传说这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沉水有关。这天中午的河(井)水(称“午时水”),据说可以祛除百病,因此小孩要到河里洗澡,妇女把午时水挑回家珍藏起来,备作配药用水。
端午节前后各地多举行“扒龙船”。从初五日开始,一连几天,凡沿海城乡都举行龙舟竞赛活动,男女老幼尽兴观赏,气氛十分热烈。龙舟竞赛或在河或在海,规则有“割索扒”“牛仔踏稻”等。
获舟赛冠军者,要做大戏还要设宴请客,表示庆贺。自古至今,端午龙舟赛的习俗相沿不断,成为海丰端午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有当地童谣为证:“含悲蝉,叫匀匀,叫到五月节,人扒船……”。
五、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又称“鬼仔节”。这天,各户备办牲仪,祭祀祖先,还用米粉掺糖做成圆形或长方形、上面印有谷穗的祭品,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民间于此日捐出祭品,集中摆于宫庙或大坟场上,举行“盂兰会”,以祭祀那些无主可祀的孤魂饿鬼,祈求它们不要作祟,以保合境平安。还要用纸扎的“大士爷”(鬼头)竖立于祭台之上,主持幽灵们会餐。新中国成立后,“祭孤”之典即被废除。
六、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民间对中秋节的重视程度,仅次于春节。在外地工作者及港澳同胞,均按时赶回家团聚。家家户户备办月饼、柚子、芋头、糖果等拜月娘的祭品。
亲朋好友互赠月饼、柚子等物,晚辈要向长辈敬送礼品,叫“送节”。近来送节的礼品多以罐装花生油、茶叶、酒、高级月饼等为尚。是晚,家家户户拜月吃月饼,还请朋友或邻居一起饮茶饮酒谈心赏月,全县城乡处处呈现一派团圆祥和的景象。
七、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海丰历来有重阳登高的习俗。旧时文人雅士有登高吟诗作赋之习惯。现在仍有登高放风筝、野游等活动。这个节日现作为敬老尊老的活动日,由各单位自行组织离退休老人开展野游、旅游参观等活动。
八、冬至俗称冬节。是日,海丰为人夫者必须回家过节,故俗有“冬节无回无嬷(妻)”、“冬节大过年”之说。这天家家户户都做甜丸拜神,备办牲仪祭拜祖先。每人要吃“冬节丸”、“冬节蛤”,以报一年已平安过去。民间传说,吃了“冬节丸”,人人长一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