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的枪声,像唤醒曙色的一道光亮。八一号角,穿越浓云,撕裂风雨如晦的暗夜。
弓弩箭镞苏醒了,土枪土炮苏醒了。踏着号音的节律,他们,扛起一个民族的重任,他们坚毅地走向黑暗的封锁。
一直向南,一直向南……
直到大海汹涌的地方,直到海陆丰这片红色土地。
部队一进入海陆丰,老百姓组织掩护革命军队,救治伤病。革命军队扶持农民武装,赠送枪支,播洒革命火种。对抗反动军阀、地主武装,打土豪、惩劣绅。陆丰农民运动犹如黑暗中的星火,在南中国的大地上点燃、蔓延。
此时,周恩来身染疟疾,步履维艰。面对国民党反动派镇压革命的浪潮,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步步紧迫,如何才能保证恩来同志的安全。权衡再三,组织把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了陆丰县南塘区委书记黄秀文。
在叶挺、聂荣臻及汕头地委书记杨石魂、陆丰县委委员陈谷荪等人护送下,周恩来三过琐城岭,寻医治病。辗转湖东兰湖、金厢洲渚、桥冲溪碧等地,几经艰险,随时提防敌军的盘查和突然袭击,牛角号声,在灌木与峭岩之间,激溅出血与火的光芒。 为防止海上颠簸加重病情,叶挺同志当机立断决定留在陆丰地区,让周恩来同志养好病再伺机出海转移。在金厢黄厝寮村黄秀文家养病期间,周恩来牵挂着海陆丰的革命斗争,强支病体,召集陆丰县农民协会的干部开会,一边询问海陆丰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的情况,一边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述革命道理,展望革命斗争光明的前景。黄秀文召集人员,加强洲渚海边、观音岭、狮山大岭和金厢港等地,防卫布控,做到万无一失。
革命的火种在陆丰的土地上播洒,朴素而刚毅的陆丰人,为革命,可以迎炮火,可以上绞架,可以洒热血,可以抛头颅。但,信念坚定,不可动摇,坚不可摧。 在群众的掩护下,周恩来、叶挺、聂荣臻在黄厝寮村住了十几日。周恩来病情大有好转,但从外面传来的各种信息来看,革命的形势十分严峻,刻不容缓。陈谷荪向周恩来汇报:先期渡海的将领和其他人员,全部安全抵达香港,没有失落一人。闻此喜讯,周恩来心头的大石放了下来。周恩来决心冒险从洲渚村渡海,乘渔船前往香港,黄秀文、杨石魂义不容辞,不畏艰难,一路护送。 天空灰蒙蒙的,海涛在咆哮。黄秀文安顿首长在船舱休息后,便坐在船头上,环顾着周围海面,筹谋着如若遇上土匪要如何应对。
彪刀船在海上行进,顶着风高浪急。坚定的身影,灼炽的目光,小小的彪刀船穿过风雨。穿过迷雾,穿越在时代前沿的阵地。
一弯月儿从海面上徐徐升起,他们已经越过了匪船出没的海面,顺利渡过险境。辗转之间,周恩来等人经香港回到上海党中央总部,继续领导革命斗争。
革命人怀揣明亮的初心,从黑夜突围,冲破一切黑暗的围剿,以破茧成蝶、喷薄而涌的姿态迎接曙光和黎明。 1927年的秋冬之际,南昌起义军行进陆丰,镌刻下抢渡碣石湾的足迹。一路波澜壮阔,一路荡气回肠。 革命最艰险的关口,碣石湾涛声屹立,砥柱中流。革命最危急的时刻,老百姓以一腔赤诚,用双肩为革命撑起一片辽阔平宁的天地。
抢渡碣石湾,碣石湾,你见证了星火燎原、民族崛起的卓绝之旅。碣石湾,你亲历了一个政党、一支队伍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蜕变荣光。
抢渡碣石湾,彪刀船激起的浪花,映出陆丰人民坚毅的目光。一草一木一洲渚、一湾一舟一丰碑,“周恩来同志渡海处”的碑石熠熠生辉,光芒万丈。
碣石湾,金厢港,见证了用信念与勇于牺牲的精神,写下的血与火的诗行,一首关于抢渡碣石湾的革命史诗永远在海陆丰红色的土地上传诵。
碣石湾,在红色大地上演绎了一首壮丽的英雄史诗,红流奔腾,澎湃汹涌。碣石湾,从此你的名字载入史诗,汇入历史的长河。 我们永远铭记抢渡碣石湾这段峥嵘岁月的永恒瞬间。今天,我们传承海陆丰红色精神。明天,看我们实现蓝色崛起,裂变发展!
文字:章山 图片:鹿鸣 编辑:黄晓萍 审核:马泽松 来源:善美东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