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津渔唱》
胜地人繁陆处余, 石梁深径尽浮居。 昼无徭役歌随枻, 夕有清杯韵满渠。 春夏多风龙化急, 东南叫月鹤归纡。 亦知槛外皆湖海, 欲学陈登恐不如?
洪首辟(约1640年—1725年),据《汕尾古今诗词选》载:他是海丰县杨安都赤石墟元新寨人。而《海陆丰历代进士举人贡生录》则说是“杨安都(今海丰县小漠)人”。清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科举人,授广西平乐府儒学教谕。长子洪晨绂、次子洪晨孚均科举出名。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重宴鹿鸣。
鹿鸣宴为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宴会。起于唐代,明清沿此,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新科举人和内外帘官等,歌《诗经》中《鹿鸣》篇,司称“鹿鸣宴”。《新唐书·选举志上》:“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取不繇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因与耆艾叙长少焉。”清吴荣光《吾学录·贡举》:“《通礼》:顺天乡试揭晓翼日,燕(宴)主考、同考、执事各民及乡贡士于顺天府,曰鹿鸣燕,以府尹主席。”
宋代殿试文武两榜状元设宴,同年团拜,亦称“鹿鸣宴”。 鹿鸣宴还是地方官祝贺考中贡生或举人的“乡饮酒”宴会。 《鹿鸣》原出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乐歌,一共有三章,三章头一句分别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其意为鹿子发现了美食不忘伙伴,发出“呦呦”叫声招呼同类一块进食。古人认为此举为美德,于是上行下效,天子宴群臣,地方官宴请同僚及当地举人和地方豪绅,以示礼贤下士。据说春秋时孙穆子被聘到晋国为相,晋悼公办饮宴款待,席间,即颂《鹿鸣》三章。不过此宴只是发达地区才认为时尚,穷困之地却不时兴,民国以后,消失殆尽。
鹿鸣宴曾在唐至清代的科举和教育文化体系中延续了一千多年。主要是为得解举子饯行、励志的北宋,鹿鸣宴还相对普及;南宋则更多地强调鹿鸣宴古礼仪制和政教功能的恢复,缺少改造和更新,其繁文缛节又加重了地方的经济负担,使之难以为继,故几成废礼。现存宋人鹿鸣宴诗总体成就不高,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鹿鸣宴诗尚有阅读的价值。
“鹿”与“禄”谐音,古人常以鹿来象征禄的意思。有禄就能升官发财,这可是人们追求的人生理想福禄寿之一。古人比较含蓄,不会把升官发财常挂在口上,因为这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是有距离的。鹿鸣这个诗意的名字,真是一个好口采。鹿鸣宴的目的是“蓍艾叙长少”,有尊老爱幼的教化功能,也使官场关系网的编织进一步合法化。明清时期还特别规定,举人于乡试考中后满六十周年,重逢原科(同一干支之年)开考,经奏准,与新科举人同赴鹿鸣筵宴,称为“重赴鹿鸣”或“重宴鹿鸣”。
重宴鹿鸣是一个极其难得的荣耀,不是所有举人都机会。要重赴鹿鸣,一要少年得意,最好在二十岁以前中举;二要高寿,至少活到八十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能活到重宴鹿鸣的年龄,确非易事。洪首辟“重赴鹿鸣”,与第一次相隔整整六十年。 读诗追史,思绪万千,遂成一绝:
十载寒窗天渐明,羊蹄古道起征程。凤河水暖鲤鱼跃,世上几人重鹿鸣?
文字:王万然 图片:网络 编辑:黄晓萍 审核:马泽松 来源:善美东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