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又到了荔枝成熟时节。乡人趁来省城办事,顺便带来了几串刚採摘的荔枝。尽管移居省城多年,但是大家见到家乡荔枝,还是七手八脚各抓一颗,剥开果皮,晶莹剔透的果肉,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一口下去口齿留香,飘出甜丝丝的芬芳,这正是夏季独有的清甜享受。更难得的是,他乡遇故人,带来乡音,还能品到故乡的味道。
耄耋之年的父亲平常不爱吃荔枝,也破例尝了几颗,对他而言,这不止是“荔枝”,更是浓浓的乡情,是最珍稀的味道、也是最熟悉的味道,还让每位子女都要品尝来自家乡的珍稀美味。虽然,荔枝随处可购,在此刻,他吃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的感受。品尝着来之家乡的荔枝,父亲开始滔滔不绝的讲述起家乡荔枝的“前世今生”。
家乡(海丰可塘上达村)的荔枝种植历史在海丰县域内,较为久远,逾百年,并且荔枝种植范围拓展到周边村庄。说起家乡的荔枝有一段故事。相传,一位乡贤参加省试,回乡途中,带回荔枝种苗,开创了本村荔枝种植的先河。后,经过不断的扩种、改良,数量和品种不断增加和丰富。
据父亲介绍,家乡第一次扩大种植范围是1943年,当时广东大旱,潮汕地区沿海一带闹饥荒最为严重,有些外乡人为了充饥把培育好的荔枝树苗带到本村交换番薯充饥。乡亲们把交换来的荔枝苗在村后的山坡上进行种植,从而使本村的荔枝种植初具规模。 第二次扩大种植范围是解放后,农业集体化时期。虽然这次扩种的数量不大,但此后,本村每家每户都拥有了荔枝树。后来有村民还自发到山坡上种植,使本村的荔枝种植形成了规模。因本村的荔枝种植历时较长,所以出现了树龄跨度大的现象,树龄大的上百年,树龄小的才一两年;品种也繁多,有乌叶(黑叶)、淮枝、白腊、皱核(元红)等。
遥想童年时代,每到成熟季节,只见漫山遍野的荔枝树上挂满了荔枝,从远处望去,就像一个个红彤彤的小灯笼,闪亮着丰收喜悦的光芒。在荔枝大家族里,最有名的恐怕要数香荔、妃子笑和糯米糍了。淮枝香荔核小,皮薄肉厚,果肉脆甜多汁,深受人们喜爱。妃子笑个大,果肉又滑又嫩,咬一口,十分美味。糯米糍荔枝呢,它是荔枝大家族中的“王子”,不论是卖相和美味程度,都深受欢迎,但是它的价格比较贵。
看到满村通红的荔枝,贪吃的我三步作两步地冲向荔枝树,像一只猴子似的爬了上去,就近摘下了一串外表通红,形状肥大的荔枝,并且快速地把长满小刺的荔枝外壳剥掉,再把果肉迫不及待的放入嘴里,轻轻一咬,鲜美的汁液流溢而出,接着把那水晶球似的果肉慢慢咀嚼咽下去,闭上眼睛,甜意漫延全身。吃一颗当然解不了馋,于是,我放开肚子,吃了一颗又一颗,一串又一串。至今忆起,犹余味在口。
近些年,由于乡亲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收入不再是主要经济来源和原有本村的荔枝品种产量普通、经济价值低廉等原因,所以本村大多数的荔枝树处于半撂荒的状态。
值得庆幸的是,驻村帮扶工作队得知情况后,结合地方实际,牵头对家乡荔枝提出新的产业发展模式:由村民以一树一股的方式入股上达村经济合作社,再由村经济合作社将荔枝树委托农业企业进行运营管理。通过科学管理、嫁接改良品种、提高产量等一系列措施,百年老树长出了新芽,挂满了优良的硕果。海丰可塘上达村的荔枝上榜第二批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名单。上达荔枝,有了新的名称——“股票树”和新的使命——“品牌树”。随着栽培技术的发展,现在,家乡的荔枝品种越来越多,口味也越来越好,期待,家乡的荔枝能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善美东岸 文字:林永辉 图片:东岸杂志 编辑:黄晓萍 审核:马泽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