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经常用火柴来生火,认为它只是用来点着可燃物体,为生活提供方便的点火工具而已。自从读过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心里对小小的火柴才生出了莫名的好感。甚至觉得火柴是应该有温度的,只有这样,人们的生活才不至于缺乏温暖和热量。 以前从来没有深究过火柴的存在历史。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最早的火柴,是由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名宫女在一次缺少火种生火时,很意外地发现的,但也是一种引火材料而已。直到1826年,才由英国人利用特别的胶水和水,制成胶状硫化锑和氯化钾,涂在小小的木梗上,用砂纸夹住,摩擦产生火种,当然,这也是落后的生火方法。
通过不断的使用和改进,到了十九世纪中期,经过瑞典人的改良实验,终于发明了以磷和硫化物作为划火物的火柴,以红磷作为固定匣子,两者摩擦生火,终于大大提高了火柴的使用安全。 改良火柴的出现,无疑推动了历史进程。最重要的是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更大的方便。暂且不去追溯它远古的过去,就拿我们在成长过程使用过的火柴作为题材去追忆,也是挺耐人寻味的一件事情。
装火柴的整个盒子,皆是由薄薄的木片经过粘合制作出来。扁形的外层盒子相通,套着扁形内层盒子,内层盒子的扁四边与底部成五面,前后可以活动推拉,里面装着稍大于牙签的几十根火柴梗,记忆中的火柴梗多数是松木做的,据说松木含有松香,易燃,也耐烧。火柴盒的两个长边侧面涂刷了红磷,火柴梗的一头粘合了磷和硫化物组成的划火化学物,盒子正面上部贴着别致奇特的人物小彩图,盒子小巧玲珑,仿如一个精致可人的玩具,就算是装在身上任意的衣兜,也不会觉有太大阻碍。
当时家里的灶台是泥砖砌成的柴火灶台,靠烟窗的一个小台阶上面,经常都会放着一盒火柴,那是母亲烧火做饭时的点火工具。小时候上过学的自己略懂常识,提醒过母亲:火柴不应该太靠近烟窗,假如烟窗受到烟火炙烤的温度达到了火柴的燃点,火柴容易自燃造成火灾。后来果不其然,在一个夏季的某天,还真的就如我说的那样,置放在灶台上的一整盒火柴,被灶内冒出的明火熏焚后,突然“嗡”的一声,冒出一团浓烟,把正在做饭的母亲和姐姐吓了一大跳,幸好只是一次有惊无险的惊吓。也是自那以后,火柴成了家里经常强调要特别注意、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东西。
虽然明知道玩火危险,由于贪玩的天性吧,还是经常偷偷地将家里用完的火柴盒保管起来,再装上一些火柴,带到空旷的耕地上。与玩伴合作,用泥胚垒砌起土圆炉,捡拾一些干柴草放在炉内,划着火柴生起旺盛的炉火,继而做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
特别是冬天,户外气温低、寒冷,可以在背风的地方,一边烤火取暖,一边从附近自己家的庄稼地里弄一些红薯、玉米、芋头之类的食物,架在柴火上面煨烤,运气好的时候,还能在河里捕获鱼、虾、禾鸡等野味,做成烧烤食物,那可是食物中的珍品,偶尔想起仍然令人垂涎。 小伙伴吃煨烤食物时,都吃得满嘴黑乎,却总是忘记擦洗,回去被大人发现以后,挨一顿严肃的责罚肯定是少不了的,甚至再挨一顿竹鞭的皮肉惩罚也不足为奇,谁叫自己贪吃去弄鬼掉猴呢,竟然瞒着大人随便用火,也不怕野外风大刮飞火星而引起火灾,烧了庄稼和其他农民们赖以过冬的农家物品呢!
明火怕水,火柴也一样怕水,火柴梗上面的硫化物遇水易融。所以母亲放在柴火土灶上的火柴,偶尔也会由于不小心掉在有水的锅里。往往这个时候就是做饭的时间点,如果家里没有备用火柴,就会手忙脚乱,正因为遇到过这种情况,哪怕家里生活再怎么清贫艰苦,也一定有足够的备用火柴。这也是父亲的教诲,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两手准备,要有危机感。只有这样,碰到突发情况时才不止于无所适从。
火柴也有着红火的意思,在民间被赋予很好的寓意。我们这里至今还保留着颇具传统色彩的习俗。当某个家庭新居入伙的时候,火柴会被作为乔迁新居重要的物品之一,被主人连同其他入伙物品带进新房子的。它所寄予的美好愿景,就是火柴所象征的红红火火。记得自己乔迁那会,母亲千叮万嘱交代:别忘了买火柴。后来为了图个火红的喜气,买了一整包当成吉祥物陪着我们入伙新居,虽然,乔迁距今已过去多年,那一整盒火柴依然摆在客厅的橱柜上面,成为了一种怀念。 怪不得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要想方设法获取火种,以此来适应长时间的生存,适应生产生活。也正是有了火种的逐渐进步,才推动着人类历史滚滚向前。火柴的发明诞生,解决了火种的获得难度,基本上奠定了明火永恒存在的必然,也将人类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有些人或者会觉得,火柴短小、微弱,只有牙签那么一丁段,没有华丽的外表,只会默默的隐匿在狭小干燥的空间,卑微而渺小。可千万别忘了,一旦它划亮了,就是自我的无私燃烧,奉献出来的光明哪怕极其短暂,却是寒冷中一股宝贵的温暖和火热的能量。献出的是小到可以忽略的一木之屑,为他人带来的却是充满智慧的一片光芒。 我真心赞美小小的火柴,赞美它发出的光和热......
来源:善美东岸 文字:彭武法 图片:网络 编辑:黄晓萍 审核:马泽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