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望无际的碧野上,一条如练的丽江(现在叫黄江)傍依着海丰县鹿境飞鹅山,流淌至池口村,与池口村擦肩而过,遂一路朝东,潺潺水流从鹿境大山南面的田野上淌过,在阳光下勾画出一个大写的“人”字形,熠熠闪耀,隔江与陶河镇径口村等诸多村庄遥相互望。
池口村前面的丽江岸边,砌起大理石护栏,顺着弧形的山势,与江面上粼粼波光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解放前,鹿境飞鹅山下的丽江河段,水域宽阔,波平浪静,清澈可鉴。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端午节,海丰县在鹿境飞鹅山前面的丽江河段举行龙舟竞渡。由于飞鹅山朝南敞开,坡度平缓,恰似飞鹅奋然展翅,故称飞鹅山。只见山上山下,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人群簇拥,挺热闹的。丽江两岸整然有序,更加有利于观众们坐在山坡上都能够饱览龙舟竞渡的盛况。终于,龙舟赛在一阵猛烈三把连(火药炮)的巨响中开始比赛,人群立刻骚动起来,鞭炮声、锣鼓声,声声入耳。啦啦队员奔跑在丽江沿岸,为所属的龙舟队加油鼓劲,摇旗呐喊。更有人跳进江里,击水呐喊,激励桡手们奋力拼搏,争夺冠军。当年的农历五月,每逢星期日便组织一次龙舟竞赛。全县各乡镇的龙舟队经过激烈竞争,鹿境渡头桡四夺头标,并于当年冬演头标戏并酬神。时有联曰:名扬夺锦,曲奏阳春。“鹿境渡头桡,早出晚返扒头标”,从此更是声名远扬。解放前,全县抑或区域性举行的龙舟竞赛,一般选择在鹿境飞鹅山前的丽江河面举行,因此才有了鹿境飞鹅标的来历。
池口村飞鹅岭下是一处发生过很多故事的地方。昔日,每当清明前后,春暖花开,池口村的村民曾经在飞鹅岭上看到丽江上出现“庞然大物”,它们游动时激起水花阵阵,时而从其露背喷出水柱,时而跃出江面,蔚为壮观。村民们莫名好奇,在飞鹅岭上驻足远望,怀疑是什么水妖来临?原来,那些“庞然大物”是白海豚,它们成群结队,从三江口(即小液河、丽江和黄江汇集处)溯流而上,游进丽江,经过鹿境飞鹅岭,游至后渡头溪,姿态优雅,甚为奇观。其实,白海豚是世界上的珍稀动物,它们在丽江上安然而来,安然而去,给鹿境的村民们留下难忘的美好记忆。自从西闸大桥在三江口建成后,池口村民在飞鹅岭上观赏白海豚已经变成了过去的事情。就在鹿境飞鹅岭脚下,池口村口前面的路旁,平旷的地面上兀立着一块淡墨色的巨石,浑圆若球,巨石上面间有苔藓点缀,赤色如蟹膏,阴凉处的苔藓则翠色养眼。浑圆巨石与地面存在空隙和洞窟,显然是格格不入,鹤立鸡群。环绕四周,该巨石至少需要十人展开双臂,才可以合抱过来。若要攀登,一个人的肩膀当作阶梯,拱臀挺背,奋力顶起另一个踩住其肩膀的人,才能爬上巨石之巅。当年观看白海豚的时候,有好事者曾经趁机爬上浑圆巨石之巅,霸占最佳观景点。
然而,村民感到很奇怪:如此浑圆巨石,孤立在池口村路旁的平地上,周围毫无高山峻岭,也无嶙峋怪石存在,而且该巨石的石质与周围小块石头截然不同,难道是女娲补天之遗留的巨石,抑或天外来客的陨石吗?上个世纪六七年代,池口村的村民为了建造房屋,炸毁浑圆巨石,从中取出石头。如此一来,天然巨石不复存在了,徒留叹息和遗憾。
池口村前面有宽阔的阳町,碧波荡漾的池塘,周围种植着绿树红花,兼以漂亮灯饰的陪衬,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池口村里有一座隆起的山岗叫粪町头,粪町头上长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榕树的褐色根须垂落着,好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诉说着过去烽火硝烟的岁月。那是1941年5月4日凌晨四时许(农历四月初九),日寇趁着黎明前的黑暗,从陶河镇径口村出发,抢夺渔船,偷渡丽江(现称黄江),突袭鹿境大渡头村附近的国民党军队。哨兵仓惶逃跑,不费吹灰之力,日寇很快就占据了鹿山的制高点,炮击国民党保安二团驻地的鹿山大宫(即菩提古迹),进行一番猛烈的轰炸。国民党军队一边抵抗,一边在枪林弹雨中撤退,最后才渡过蔡厝渡,撤返到城港乡。
且说有一股国民党士兵,脱掉军服,丢枪弃械,慌不择路,朝着鹿境新南的方向逃之夭夭。日寇跟踪追击至池口村,开始奸淫掳掠,挨家挨户地搜捕“国军”,无恶不作。刚从梦中惊醒的村民,转眼间噩梦成真。日寇抓到了三十多名青壮年村民,拳打脚踢,强迫他们一字形排开,跪倒在该村后山坡粪町头。当天上午八时许,日寇军官挥舞着指挥刀,叫嚷着命令机枪手射杀。顿时,吕乃钟等23名村民(他们分别是吕乃钟、吕云能、吕光宝、陈氏、吕雪许、吕雪慎、吕宣意、吕莫火、吕覃城、吕雪恩、吕娘法、吕癸未、吕广能、吕玩、吕娘凤、吕雪真、吕乃全、吕覃满、吕义谋、吕建、吕西、吕柏、吕覃照)遭到集体屠杀,喋血满地,惨不忍睹,另有吕覃渡、吕娘统等十多个村民受惊扑倒而受伤,在这场血腥的杀戮中躲过一劫。日光黯淡,阴风凄切,人们怎能忘却这段沉重的记忆呢?
岁月如流,池口村就好像清澈的丽江在潺潺流淌,有激越、有低沉、有婉约、也有呜咽。而丽江河畔的池口村民则用勤劳和勇敢跨过一道道坎,在乡村振兴中迈出前进的步伐,把贫穷落后的家乡建设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有希望。
来源:东岸,图文:吕珠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