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6月16日,粤军炮轰位于广州越秀山的总统府,孙中山被迫化装出逃上海,史称六一六兵变,护送孙中山离粤的蒋介石,自此开始受到孙中山的垂青。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成立,随后发起两次东征,陈炯明战败后通电下野退居香港,紧接着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首任该党总理。后继者陈其尤重组致公党,积极地投入到了新中国的怀抱之中,使致公党成为八大参政党之一。
六一六兵变发生的时候,陈炯明在惠州隐居,因为他是粤军的最高将领,又因为他与孙中山因政见分歧而存在私憾,所以当时的国民党一派对其进行了口诛笔伐,极尽诋毁丑化之能事。
杨锦麟眼中的陈炯明,仅供借鉴和参考。
在我看来,兵变前夕陈炯明对粤军的动向毫不知情似乎说不过去,但把兵变完全归罪于他则显得太不公平。在广泛阅读了相关材料以后,我认为当时的情形,用文言文比较简练地说,是这样子的:
两广既定,孙中山欲挥师北伐,廓清宇内,令陈炯明将兵以从。陈以兵革初息,疮痍未复,宜且与民休息,更图后举。
孙以陈之不伏己也,怒甚,遂罢陈职。陈退居惠州。
部将叶举闻之怨望,即时领兵还都。叶使人示意,陈戒以不可造次,且曰:“孙之北伐,胜固所愿见也;脱有蹉跌,吾有以善后。”
使者还,叶曰:“竞存兄何惧孙文,此‘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之谓也’。”陈向来以士大夫自许,不欲负谤于天下,闻是语,以茶盅击地曰:“事不谐矣!”
在以何种方式统一全国这件事情上,孙陈两人的矛盾愈演愈烈,最后演变成为不可调和的武力冲突,两位出生入死的革命同志最后成了仇人,不得不以兵戎相见。在孙中山看来,成立军政府,北伐统一全国是毋庸置疑的事情。陈炯明却认为,中国分崩离析,祸变荐臻,只能通过废督裁兵、联省自治的道路,建立一个有实权的联邦政府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统一。
1878年1月13日,陈炯明出生于海丰县联安镇白町村。联安镇位于海丰县西南部,地势平坦,北枕莲花山,南临太平洋,境内河流纵横,历来是海丰的农业重镇,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然而因为地处沿海,四季雨水不均,像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常年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生活过的陈炯明深知稼穑之艰难,了解民间疾苦。
【都督府】海丰民国洋楼代表建筑之一,也名“定庐”,位于县城博约街东侧,是陈炯明出任粤军总司令时所建。主要建筑现存一座双层楼房及附属建筑、花园。
1925年10月10日,美洲洪门致公堂改组为中国致公党,推举陈炯明为总理,唐继尧为副总理。1933年9月22日,陈病逝于香港。1935年4月3日归葬于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海丰各界人士惠州祭拜和缅怀陈炯明先生
来源:海丰微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