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雅村,海丰县赤坑镇南土下属一个自然村,这座依山傍水偏僻的村庄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前哨站,村庄记载着在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多次发生过惊心动魄的红色故事,遗留二处红色旧址:天雷队部旧址和南土山阻击战旧址。涌现了许多为革命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抗日英雄:东江一支队四连一排三班班长余璋,持双枪英勇杀敌赫赫有名的天雷队副队长余脑,余贵林(余乃甘)等人物。余璋,在抗日战争的史册上有他驰骋疆场赴汤蹈火英勇抗战的身影。
余璋,1924年(1924—2010)出生于围雅村 ,父母以种田为生,家徒四壁,因为遭遇庄稼收成不好,穷得叮当响,难以度日,父母无能为力抚养,忍痛割爱把4个月大的余璋过继给同村余贵林,余贵林家虽不富有,但起码有番薯和番薯叶可充饥。童年时期缺乏营养的余璋长得瘦瘦,但聪明机灵,博得养父母家人的疼爱,因为家境贫寒,余璋小时候没上过学堂,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小小年纪便独自到田野或山上放牛,有时帮助家里种田割草,余璋在逆境中长大,磨练了他不屈不挠的个性。
1942年,国民党征兵迫税,地主迫债,一些农民为了生存不得已只好卖田卖地,艰难地过日子。同时,日本鬼子在海陆丰地区肆意屠杀农民群众,农民群众无法安心种田,纷纷躲到外地避难。18岁的余璋也不敢在家里呆着,出外谋生计。后来,他在父亲余贵林、哥哥余脑、表哥林立德等南土忠勇革命志士的影响下,加入了海陆丰地区抗日战争队伍。
思想进步的林立德引导余璋说,“你日时耕田,夜时读书,要读书识字才能更好地做好革命工作。”目不识丁的余璋开始向读过书的同志请教学习识字,常常在昏黄的灯光下认真练习写字,不懂就耐心地问,慢慢地学会了识字。
因为工作需要,组织安排余璋为海陆丰地区武工队和地下党卓杰英、蓝训材、吴江、林立德、曾何世等同志送信送情报,从马宫到下洋,汕尾到田墘,捷胜到盐町头,陆丰谭冲塘桥,黄羌,公平,河源,紫金,大安南溪等交通要领地,最近的要步行15公里路,远的甚至要步行40至50公里。今天去东,明天去西,四处奔波。为确保信件和情报安全送达,不被日本鬼子发现蛛丝马迹,余璋常常在夜色的掩护下徒步出发,跋山涉水,山路崎岖不平,泥沙碎石,余璋双脚因为远程步行而常起水泡,脚指流血,担负着重任的余璋强忍疼痛继续步行,无数次路过茂密的山林,山林中常有老虎、狼狗、毒蛇、山猪等野兽出没,每次途经危险之地,余璋都是壮着胆子勇往直前,不管路上遇到环境何等危险恶劣,余璋临危不惧,凭着胆色过人机警勇敢,他把加急信或秘密情报顺利地送到组织交代的情报交接人手中,一次次出色地完成组织交给他的重要任务。
1946年冬,东江纵队分配余璋到家乡围雅村磨石渡口税站帮助收税工作。1947年,余璋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班长。1948年8月15日,余璋光荣入党,介绍人是刘启文、郑草同志。
1949年初,在紫金县九和圩附近,东江一支队主力与国民党保安第十三团发生一次规模较大的激战。任四连一排三班班长的余璋和战友们英勇奋战。战场对面山头敌人的机关枪太厉害,枪手都是老射手,打的都是三五点放的打法,挡住了我方山头的棱线。战友林青气愤地说,我们冲过去,把敌人的机枪夺过来。余璋说,林青,不要冲动,排长还没有发出冲锋的命令。在敌强我弱的枪林刀树中,高地三易其手,死伤了一批战士,二排长黄强不幸被子弹击中殉难。林青也被敌人的子弹击中颈部,顿时血流如注,他慢慢地倒在血泊之中,永远地闭上眼睛。余璋看着壮烈牺牲的战友,心如刀割,悲痛万分,化悲痛为战斗力量,拿起枪向敌人狠狠地射击,与战友们浴血奋战,直到战斗结束。
1949年,为迎接南下大军解放广州,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区东江纵队第一支队向驻扎在海陆丰的敌人发起总攻。1949年8月2日,东江第一支队第五团新二营营长王钊率领一个营的兵力在南土阻击从陆丰县城往汕尾港撤退的国民党军队,余璋和余脑等战士参加了此次战斗。战火纷飞,敌人的子弹“嗖嗖嗖,哒哒哒”风驰电掣无情地射击,余璋跨过草丛来不及躲闪,一颗子弹从他头上的帽子穿过(解放后这顶前后穿洞的帽子保存在余璋家中),千钧一发,好险啊,在激烈战斗中,余璋和余脑先后受伤,脚腿上的鲜血淋漓,染红了战地,但他们奋不顾身,与战友们并肩作战,最后成功占领村后的顶峰,迫使敌人重新回陆丰县城,成功地阻断敌人逃往汕尾集合,8月6日,驻陆城的国民党军队被全部歼灭。
解放后,余璋在广州市公安总队任排长职务。1957年,余璋转业,担任广西桂平县水电修造厂副厂长,直到离休。
海陆丰抗日战争历史是永不磨灭的红色故事,历史将永远铭记英雄的名字。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给余璋一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章,弥足珍贵的荣誉纪念章就是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做出贡献的真实写照,这枚纪念章在海陆丰抗日战争历史篇章上闪耀着红色的光芒!
来源:东岸,图文:张伟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