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0-5-13 17:58:42

母亲节,泪目送母西归


今天是母亲节,孝行天下,很是热闹。

而我,却是在殡仪馆的告别厅里,泪目默默地送母西归…
母亲姓庄,陆丰白银坑人,生于1938年6月16日。出生不久,外公就去当兵抗日死在战场,至今连尸骨也不知在哪里。外婆无力亦无奈,将不足一岁的母亲送到海丰的南塗给别人,三岁又给我奶奶捡来石望村当女儿。

奶奶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嫁给爷爷的,当年奶奶17岁,爷爷20岁,正是青春年少好时光。爷爷是进步青年,积极参加农会跟党走。由于5月起义失败,爷爷终日奔命,有家不敢回,与奶奶没有生育。后来参加九月七日的起义又失败,不久被捕,10月底被抢杀在海城公平路口附近。

奶奶忠肝义胆,坚决留下来侍候公婆,替夫尽孝。30岁那年在娘家看到母亲乖巧非常喜欢,强把母亲要来作女儿。爷爷是家里独苗,奶奶就把传宗接代的责任寄托在母亲身上。潜移默化中,母亲也乐意的接受了。那时,尽管生活不容易,但童年的母亲有妈疼,无忧无虑地过了一段快乐时光,特别1949年5月海丰解放后,党和政府优抚烈属,每月发抚恤金,奶奶和母亲都觉得生活从此有了盼头。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10月25日,奶奶去沙港大乡参加烈属会,回家路上突发脑溢血撒手人寰。将一家的重担交给只有11岁、还是幼年的母亲肩上……从此,母亲真正当家做主人,农忙时节,下地耕田。农闲日子,四处找工。有几年还跟成年人上山挖矿,风风火火,与男孩没两样。

1961年,母亲与父亲结婚,约法三章,要为爷爷家续传香火。因俩人同年同命(我亲爷爷是烈士,1949年3月牺牲),算是姻缘巧合。夫妻婚后,生三男二女5个子弟。父亲在外工作,每月只有四日回家,家长里短,很少能顾及到。养育儿女、家务琐碎基本靠母亲操劳。

母亲常诉说连生子坐月子都要靠自己,三朝(天)就要下床洗涤,煮饭喂儿,从此烙下风湿病,陪伴一辈子。农村做食,要靠劳力挣工分分配粮食。我家无劳力,农忙时只能靠母亲与生产队煮饭挣点工分。

我清晰记得,那时一餐要煮几十个人的饭,煮饭、炒菜、做鱼全由母亲一人包。母亲比较用心又算手巧,煮饭成粒,菜炒得香、咸淡适宜,都合大家胃口,一餐一个人要吃五、六碗,撑得个个肚满满,心满意足夸母亲煮饭好吃。那个年代,各家都穷,米缸基本上是空的,有人说一餐要半百斤米,不会悄悄留下几把米?只有天知道的事,可母亲从不贪心留一粒米。偶尔有点剩饭剩菜,就给我们兄弟姐妹美美一餐。所以,母亲的口碑很好,乡里乡亲都会点赞!

改革开放后,儿女们渐渐长大。为求好发展,各自出外挣食,相当长一段时间,父亲也到广州帮兄弟们忙。母亲独自一人守家,本可以享享福,清闲清闲,但她就是闲不下来。我们家八十年代末建有一层楼,从打地基到建好装修,全由母亲在操劳。

经常一日吃二餐,甚至隔夜变质的饭菜也舍不得倒掉,想着靠这省点;再养鸡喂猪挣点;儿女们逢年过节给的零花钱不花存点;找挣钱多的子女要点,积小成多。攒到差不多就建设一项,前后二十多年,不知道折腾了多少次,一段时间铺地板,一段时间修间房,母亲73岁那年,一手建好第三层楼,并装修到位,着实让儿女们都大吃一惊,倍感汗颜!

"后生三十年,保证不会输你们。”这是母亲对村里一些在外做得有出息的年轻人常说的一句话,其实就是一辈子不服输!

今年春节前两天,母亲的病已很严重,粥饭不会吃,汤水吞不下。不过,心里还清头脑也灵,年三十的团圆饭,还是坚持和家人一起吃。年初一到初四输了4天液,精神慢慢好起来。虽然想到母亲命已不久,但想着挨过正月有希望,就考虑按计划回广州上班。初五早上起来,母亲果然很精神。二弟喂了一匙粥,吃了。

我倒了一小杯酒给她喝,母亲分三口,喝得很干净,眼睛也能睁得大大的,妻子与她开玩笑,竟会开心大笑。我们离家前,推母亲进屋休息,原本不会动的手脚竟高高抬起右脚,高兴地回屋休息。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母亲不想我担心,靠意念在和我们作最后告别。果然,大年初八清晨,父亲就给我打电话,说母亲走了,样子很安祥……

由于新冠疫情和各种原因影响,给母亲办后事一直确定不下来。后来,我想5月10日是母亲节,也是礼拜天,还是母亲逝世一百天,就这样把日子确定了下来。

上午九时许,海丰县殡仪馆的一号厅,布置得庄重肃穆。母亲就静静地趟在鲜花中央,安祥的像睡着了。正中间挂着母亲留下的遗照,两边挂着“母亲节瞻慈容送母西归春晖何处报品懿德仰高风立德桑梓操守正人间“,大门口两边则挂着"深恩结草衔环自幼擎起一脉祖业秉赋忠贞刚毅巾帼毕生堪比须眉“对联,权作是我们对母亲一生的概要吧。

母亲节谨此哀悼母亲,祈祷母亲安息,灵魂千古!





本文来源:我是海丰人,作者:曾宝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母亲节,泪目送母西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