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舜仪——用生命捍卫革命的信仰
寒风阵阵,1931年的广州刑场上,广东省常委、组织部长陈舜仪怒斥敌人:“你们能杀死我,但你们永远杀不尽革命,最后胜利是属于我们的”!。随即,敌人射出一串无情的子弹,在陈舜仪的胸脯上开出一朵朵血红的“梅花”。旁边倒卧在血泊里的人还有陈舜仪妻子周淑琴。这对刑场上的夫妻,他们俩用生命捍卫革命的信仰,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故事要追溯到1903年,陈舜仪诞生于广东省海丰县城下围陈一户商人家庭。4岁那年,陈舜仪过继给守寡的三叔母为子,靠着寡母做些针线活和生父的接济,勉强糊口,相依为命。少年的陈舜仪,虽说聪颖好学,可是,每当看到同伴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堂时,总是很羡慕。他常常撒开脚丫,掉头跑回家,在寡母面前嚷嚷:“我要上学堂,我要读书!”于是,寡母唯有默默地低头,熬夜多做针线活,勒紧裤带,从嘴巴里抠出每一分钱,供给陈舜仪读书,承受着贫困生活的重压。
寒来暑往,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陈舜仪高小毕业了。1921年,陈舜仪以优异成绩考入陆安师范学校。同年,陈舜仪参加彭湃创办的“社会主义研究社”,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开始组织同学们深入农村,走村过巷宣传农会,很快成为学生领袖。海陆丰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引起地主豪绅的恐慌和仇恨,他们勾结军阀陈炯明进行镇压,海丰县总农会被查封,25位农会干部遭受逮捕。在这种阴云遮天风雨欲来的形势下,陈舜仪和林道文等进步同学临危不惧,毅然在陆安师范组织“新生社”,1921年10月创办半月刊《新生》。陈舜仪以笔当利刃,向社会的黑暗挑战,揭露当局迫害学生、镇压工农运动的滔天罪行,呼吁人们要敢于改革创新,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因而《新生》被彭湃誉为“农民运动的桥头堡”。
1925年,国共合作时期,广东革命政府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攻陷其老巢海丰县城。彭湃即刻返回海丰,恢复各地农会,领导农民运动,建立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和农民自卫军。陈舜仪满怀信心地参加运动,曾任县总农会筹备处执行委员会宣传部长。1925年9月,军阀陈炯明不甘失败,率领残兵败将,卷土重来,攻占海陆丰。陈舜仪和一些战友只得撤往香港。意外的是,反动派与港英当局狼狈勾结,逮捕了陈舜仪,后经党组织营救而获释。同年10月22日,东征军再次向海丰进发,沉重地打击了军阀陈炯明的嚣张气焰。这时,陈舜仪由林甦介绍,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他历任支部书记、区委书记等职务,为反对国民党右派的破坏活动,为重建海丰县总农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继第二次海陆丰起义胜利后,陈舜仪兼任农军中队长,缜密策划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秋,他率领县城附近的农军和工农革命军向盘踞在县城的敌人进攻,解放县城,取得武装起义的彻底胜利。1927年11月18日至21日,海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红宫召开,陈舜仪以苏维埃主席团成员的身份,主持此次大会的开幕式。他站在台上,慷慨激昂地说:“今天是海丰的工人、农民、士兵们热热烈烈召开代表大会的日子,这个代表大会,第一次在俄国莫斯科举行,第二次在我们小莫斯科的海丰举行……”。此后,陈舜仪主持县苏维埃政府的全面工作,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将农会收归的田地,重新分配给农民耕作,将土豪劣绅大地主资本家杀得净尽,肃清封建势力的流毒。
1927年12月28日,东江特委接到敌军进犯海丰的“情报”,陈舜仪便向县苏维埃政府传达东江特委的决定,要求有计划撤退出县城。没料到“情报”有假,陈舜仪因此受到不恰当的处分,降任为县委秘书长。但他不计较个人得失,着眼大局,勤恳工作。
1928年3月1日,敌军攻陷海丰县城,多名县委成员牺牲或断失联络,党政机关只得撤往农村。在此关键时刻,陈舜仪毫不犹豫地挑起重担,与彭湃一起,率部退守大南山。当时,生活艰难,他们差不多靠吃野菜充饥,还要躲避敌人的搜捕和烧山,有时十几天潜伏在不见阳光的深山丛林里。
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进行大屠杀,尸横遍野,惨不忍睹。1928年3月,陈舜仪的家庭遭殃,财产家屋被抢劫烧毁,祖母、婶母等人逃难至双桂山村,被反动派逮捕杀害。当地的群众闻讯,冒着生命危险前去收尸埋葬。陈舜仪一家先后有五位亲人捐躯,三位亲人在逃难途中饿死,侥幸存活着的人也只得东奔西逃,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1928年9月,海陆惠紫暴动委员会主席杨望和邻县县委的领导人相继牺牲,联系断绝。10月6日,海陆惠紫四县县委代表召开紧急会议,成立海陆惠紫临时特别委员会,推选陈舜仪为书记。国民党军队对红色苏区进行“扫荡围剿”,实行斩尽杀灭的“三光”政策,妄图断绝红军的供养。海陆惠紫特委在海丰无法立足,迁往惠阳一带活动。但是,陈舜仪和特委的领导毫无退缩,克服艰难困苦,凭借熟悉的地形,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成几支小队伍,灵活地与敌人周旋,除掩护红二、四师余下的指战员外,偶尔又集中短枪队,歼灭敌人的散兵游勇。当时的条件非常困难,诚如陈舜仪在给广东省委的报告所说:“前半月只有每天逃跑敌人,几有被全部消灭之危险。后半月来,海丰各区都站不住了。一方面受敌人追逐,不得已移到惠阳境界的潜伏,半月来每日屈服在深山上的石洞里过整天没有光线的黑暗生活。精神上、肉体上具感到莫大的痛苦。”1928年12月,陈舜仪不负众望,再次当选为海陆惠紫特委书记。
1929年5月,敌军大部分外调,仅剩下几个营兵力的地方民团、警卫队。陈舜仪抓住时机,立刻调配充实县区领导力量,加强区、乡赤卫军建设,确定以海丰特别是公平地区作为开展游击战争的中心,率领部队袭击敌人,斗争形势迅速好转。然后,陈舜仪又集中兵力,全面出动,拔掉敌警卫队,进攻各地敌军据点,革命声势重振。
1929年10月初,在海丰公平的朝面山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第四十九团。该团把海丰划为西北、东北两个作战区域,兵分两路作战,接连攻占黄羌、鲘门、赤石、鹅埠及陆丰河口等圩集。同年12月3日凌晨,在农民赤卫军的配合下,红四十九团攻占海丰县城。12月底到1930年初,陈舜仪又集中优势兵力,围攻占领海丰通向紫金的交通要道——高潭圩,使海陆惠紫的红色苏区连成一片,苏维埃区域不断扩大。对此,省委在一份通告中赞扬以陈舜仪为首的海陆惠紫特委取得显著成绩:“最近海陆丰工作恢复发展,苏维埃区域已逐步普遍,鲜红的旗帜仍飘扬于海陆丰。”
1930年6月初,在惠阳多祝三坑举行海陆惠紫党代表会,陈舜仪主持大会,全面研究苏区的发展问题,陆续颁布关于“土地政纲”、“劳动法”、“妇女法”等一系列法令。此时苏区范围扩大到纵横200里,人口20万,农会会员近5万人。同年秋,海陆惠紫特委与东江特委合并,陈舜仪调往广东省委工作,先后担任省委常委、省农委书记、南方局候补常委、组织部长等职务。
冷风裹着细雨。1930年10月,在海丰县莲花山埔仔洞白目洋村的石洞里,陈舜仪的妻子周淑琴生下一个儿子,呱呱坠地才10天,孩子就得离开母亲温暖的怀抱,隐姓埋名被寄养到张深(地下交通员)家中。此时此刻的陈舜仪,与妻子相隔千里,正以中央南方局巡视员的身份到闽西苏区一带进行调查、指导工作。形势发展喜人,闽粤赣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使得苏区的力量不断壮大。然而,妻子周淑琴的凶吉未卜,是否离开海丰莲花山区,能否安全到达香港?陈舜仪对此却音讯渺茫,无法知道。
1931年1月,寒凝香江,陈舜仪与妻子周淑琴终于在香港相聚。由于叛徒告密,南方局和省委机关的大部分领导同志不幸被捕,陈舜仪夫妇在前往省委机关的路上,同样遭到埋伏的特务逮捕。在狱中,陈舜仪化名林德源,由于身份暴露了,被引渡到广州。最后,陈舜仪牺牲时年仅28岁,妻子周淑琴牺牲时年仅24岁。为了人民的自由和解放,他们俩不屈不挠,英勇战斗,用短暂的生命捍卫坚定的信仰。他们俩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人们奋发进取,阔步前进。
本文来源:看东岸,文:吕珠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