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小桥
有河的地方总少不了桥。当代作家王开岭在他的《古典之殇》里写过一句话——水是桥的魂曲,桥是水的情书。我觉得甚有山水意境之美。的确,桥与河的故事见诸于不少作家的笔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周作人的“往昔在越中,吾爱河与桥”(《往昔三续六首其五 河与桥》)等都写对桥的感情。
在城市里为生计奔波了好多年,见识过不少雄奇的大桥。坚硬的混凝土桥身,来回穿梭的机动车,上下坡时冒着青黑的烟雾;深更半夜,车稀少了,彩灯下桥却显得异常冷清。桥,在城市里是象征着繁华忙碌而冰冷。
海丰,作为沿海地区,不同于江南水乡,亦和岭南渔耕水乡不同,西北多山,中部多平原,河涌交错,有大液、赤石、丽江、黄江等江河,蜿蜒曲折,形似长龙,流水清澈,是大自然的灵动。也因为河,成就了一座座古朴而温情的小桥,因此,我常常挂记故乡的小桥,它活在自己的脑海里。
故乡位于郊外,有一条长长的河流环绕着村庄,流水潺潺,向西而去。有一座石板桥横亘在河身上,连着外面的世界,是村民出行,外来商贩的必经途径。
桥有三个桥墩,灰色的石板架在石墩上,桥身宽约莫两大人可并肩而行,石板桥身,初时凹凸不平,经过行人长年累月的走动,早已变得光滑照人,可以看到石板的纹理。桥墩是用花岗条石砌成的,经年累月,石块也逃不了时间的魔咒,有风化和斑驳的迹象,长有藤蔓阙草,倒垂而下,更显古朴苍桑。
平时,三五成群的外出村民,熙熙攘攘的行商走贩,收购农产品的外地人,来来往往,从小桥而过,依然坚固如初,连接着外面的世界…..
我小时候上下学,都经过小桥,桥的另一头有家文具店,里面卖各种文具,最吸引我们在那逗留的是,小店有各种连环画出租,题材多样,有《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西游记》《葫芦兄弟》…...,我们乐意放学顺道去“蹭”看,却又不租,店主倒还和善,时常看得入神,只有听到桥另一头大人尖声厉气的呼唤,才恍过神来,该回家了。时间一长,还认识了一些历史典故如三顾茅庐、烽火戏诸候、武王伐纣…...
立在桥头上,向西望去,河的一边有广阔绿意盎然的田野,青砖黛瓦的民舍,民舍有对开窗,推窗就能望河和桥,夕阳下,炊烟袅袅,伴有零星狗吠声,一棵硕大的老榕树,不知其长了多少年,虬枝盘绕,横卧河上,古朴苍老。我有时站在桥上遐想,倘若夏夜,推窗而望,有一轮明月倒映河里,忽听树上夜鹰鸣叫,清风袭来,可享一夜清凉。卞之琳云:“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看不尽的风景,道不尽的梦和感情,人与景是相对独立却又相互关联。
小桥带给我们不少乐趣。夏日是小桥最热闹的时候,河水奔流,清澈见地,是孩子消暑嬉戏的好去处。三五成群的孩子,到桥下游泳,胆子大的孩子,光着屁股,从桥上纵身一跃,跳到河里,伴随着“扑通”一声,水花溅到浣衣村妇村姑身上,她们破口大骂,孩子们不理这些,潜入水半日里冒出来,手举一条小鱼,扔向她们,欢笑声叫骂声伴随着河水的流淌传向远方,至今,还记忆犹新。在那娱乐内容匮乏的年代,乘夏夜的月明朗照,自己会到河上的小桥边洗澡,田野里阵阵蛙鸣,浓浓稻香,坐在桥上,仰望河汉,明星稀布,看明月穿云层,做着未来的梦。如在秋日,带上弟弟,静静地坐在桥边,挥着竹鱼竿,在微波荡漾中期待收获,直到伴着夕阳归家…...
流年似水,我们几兄妹都背负行囊从小桥走出社会,没有鲜花,不见清晨的光辉,只闻小河流水淙淙之声,脚踩小桥坚实的脚步声。
在农村,桥是村里往来的情感之路,维系着大家的交流,亦是通往外面大千世界的希望。一座桥,便是一个地方的符号,也是生命的一个印记。
人只有踏过不同地方的桥,才会体验不同的人生况味,常听上了年纪的老人对毛头小子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故乡的小桥,它连接着大伙儿时通向未来的梦,也连接着游子对故乡的眷念。
本文来源:看东岸,文:马泽松,图:百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