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0-1-6 14:31:47

石鼓山十八巷探幽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自古以来,大凡著名的山川河岳,好像必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毫无例外,位于汕尾红海湾东洲街道的石鼓山,也有着不少动人的故事。


眼看着车子突然穿过一个小村落,以为这便是十八巷之所在了,却不料这村子也只是沿途中的一道风景罢了。车子一时有所迂徐,透过车窗,阳光下,一块块巨石半掩于葱茏之中。山虽不高,却错落有致,仿佛一幅苍翠的中国画。虽没有高耸入云的峰峦,也没雄伟壮观的气势,但一石一树也足以引人入胜。


山脚下供奉着天太后妈祖,香火显然不及大庙宇来得旺盛,但地理位置却极尽能事,靠山面海,胜似蓬莱仙阁,其中的故事更深深地吸引着大伙的心。据说,天太后妈祖庙前有块状如酒瓶模样的礁石,传说它预知妈祖要在这里降临,便先在此地恭候法驾,以祈妈祖点化……然石头终归是石头,又怎能得道成仙呢?我正默默为石之虔诚颇动恻隐之念,大伙却已纷纷拾级而上了。


脚下的路是用石条铺成的,因为年久失修,有些已受雨水冲刷而塌方了。但友人们寻芳的心却丝毫未受影响,一行人一边徜徉低徊,一边不时贪婪地拈花惹草。时令已近谷雨,山路两旁的花草高低参差,葳蕤蓊郁。暮春的喇叭花吐着紫色的芬芳。嫣红缀白的报春花丛丛簇簇,开得正艳。各种叫不出名字的藤木藤藤蔓蔓,翠色欲流。“杨花落尽子规啼”,恍惚之间,似有杜鹃鸟啼叫起落,想必乡村此时应是农事特别的繁忙了吧。

料想“十八巷”就是石鼓村中的十八条巷子,直至来到两块巨石面前,面对着狭窄深幽的一道山洞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十八巷,指的乃是山上的十八个天然的石洞。但为什么叫“巷”而不叫“洞”,恐怕这已无从考证。然眼下由各大叠石垒砌而成的“巷”却着实奇妙。那巷,既不像北京的胡同,周围布满鳞次栉比的四合院;也不像上海的里弄,二边挤拥着稠密臃肿的人家,却有点似江南乡下的闾巷,狭小而且清幽,时时透着凉意。巷道左右及顶部尽是巨石,有的峭拔如壁,森严冷峻;有的如卧似坐,悠然自得;有的重重叠叠,险象环生……石面上苔痕斑驳,偶与野草藤蔓相互为伍。角落里时有几枝娇艳的山花,从石与石的夹缝中探出脑袋,娉娉婷婷,正殷勤地摇曳着衣袖,向行人招手。地面的高低起落处是经过简单铺设的台阶,都散落着枯枝败叶,不时发出一阵阵潮湿的霉味,看来应是长年少人问津。


轻轻向巷的深处踅去,感觉仿佛走在久无人住的里弄中。周身的空气静得只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峻峭的叠石从四面八方将你团团围住,让人觉察不出东西南北。巷里九弯十八转,而且洞洞相通,分明是哪个能工巧匠布下的巨石阵?莫名想起诸葛亮的“八阵图”,可“八阵图”哪有“十八巷”这般巧夺天工?走了半天,终于明白什么叫“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本以为走到了巷的尽头,可是悠然踱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道沉沉,曲曲折折。巷里光线忽明忽暗,一不小心还以为是游荡于幽灵山庄,又或者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历史的源头。偶尔抬头仰视,天空被两边的山石分割成一线狭长的缝隙,我想,此情此境,也许正如坐井观天吧。恰巧有鹫鹰掠过,给澄朗的蓝天白云划下一线长长的黑影,教人顿觉天宇之深远。


出得山洞,迎面便是白沙湖。湖面上微波粼粼,湖水碧阴阴的,映衬着蓝天白云,时有渔船晃动。湖边水中蜷伏着深浅不一的大小礁石,石上长满青苔,使得碧澄澄的湖水更加增添了几分绿意。湖中几位中年妇女正在用手中的器具打捞着什么。岸上,一块块不知名的风化石姿态各异,更深深吸引着人们猎奇的心。大伙纷纷争着合影留念,空气中弥漫着娇滴滴的欢笑声。据介绍,石鼓山过去有著名的三帆礁石, 当地俗称石排,该石状如渔船上三面排列的风帆屹立在湖中,成为过往船只一块醒目的海上航标。
站在湖边看山上的十八巷,觉得她更像是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你看她委身于石阵叠翠之间,伴着绿茵渚泽,天趣浑成,给娴静的白沙湖平添了多少春色啊!油然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我想,我是否也能在这清幽的小巷,遇上那么一位散发着丁香般芬芳的女孩呢?






本文来源:看东岸,图文:蔡秋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石鼓山十八巷探幽